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搜索:张有清  

 

  • “他的观点趣味和宽容度有问题”(图)2014-06-18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出新版 ■江弱水陈子善对谈   新版《中国现代小说史》相对之前在大陆出版版本会增加一些内容。   去年12月29日,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在纽约去世,享年93岁。他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书中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锺书的推崇影响至今。 《中国现代小说史》简体中文版直到2005年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新版《中国现代小说史》日前由上海贝贝特公司出版。前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和浙江大学教授江弱水在“思南读书会”做了一场对谈,他们...

  • 盘点娱乐圈孩子生父不详的女星(组图)2013-10-17

  • 名人书札拍卖频现高价:家书依旧抵万金(组图)2015-08-21

     陈寅恪致傅斯年信函。(嘉德供图)“家书”只有在烽火战乱年代才“抵万金”吗?今年几场有关书札收藏的拍卖专场上,规模虽不大,但也同样引人注意。比如在北京保利2015春拍上,钱大钧藏《蒋介石密令手谕》以1782.5万元成交。同样在西泠印社2015年春拍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文物——胡鄂公上款名人书札专场”成交率为百分百,总成交额达800多万元,2015年嘉德春拍“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中,陈寅恪《致傅斯年信函》以115万元成交;等等。这些拍卖行情备受藏家重视,越来越可见书札“抵万金”的收藏价值、鉴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书札具有史料研究价值《谈书札的收藏》是著名收藏家、香港翰墨轩出版有...

  • 澄怀观道——实力派青年人物画家张劲松(组图)2016-03-22

    张劲松张劲松,1969年4月生于郎山脚下,柳河之滨,幼承家学,酷爱绘事,既长,毕业于潍坊学院艺术系油画班,得受西洋大师之熏染,于西画略有浅涉,后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时常浸淫于大师典迹之中,又得沐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吴山明、吴宪生、冯远先生雨露,亲聆教诲,始识门径。张劲松作品《外面的世界》劲松于西画、国画、雕塑均广泛涉猎,撷取众长,经意匠经营,初具面目。其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兼擅,人物尤精,作品注重"高古"、"简约"、"文气",追求南宗所谓"清通简要"的气韵和"平淡"、"散逸&qu...

  • 纪念张充和:首届戏曲艺术拍卖专场亮相西泠春拍(组图)2016-06-20

    2016年西泠春拍“张充和与昆曲 暨中国首届戏曲艺术专场”将于6月25日晚上九点在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三楼举槌,春拍预展于23日至24日在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举行。本专场为西泠拍卖特别策划的公益拍卖专场,张充和与昆曲专题拍卖所得将用作“张充和昆曲基金”的启动基金。该专场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张充和与昆曲专题,由张充和家属及学生友情提供,呈献张充和晚年从未公开的、最后的珍藏,涵括诸多不可多得的昆曲文献、张充和诗文稿,是对“最后的闺秀”张充和一生交游、研究、艺术生涯的回顾与致敬。第二部分则为戏曲艺术专题。本次专场特别得到香港著名作家董桥先生和张充和先生挚友、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先生的热情推荐和襄助...

  • 价值高门槛低 通草画行情逐步升温(组图)2016-06-13

    清 通草画屏风 雅昌艺术网供图广州是通草画的发源地,一度被誉为“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与顺应市民经济文化高涨的年代而产生的日本浮世绘有着相似之处,通草画自19世纪随着中外频繁往来的商贸流通在广州兴起,一度被誉为“中国风物的手 绘照片”。它是广州地区特有的商业绘画品类,它的兴起与当年西方国家与中国密切的贸易往来相关,也见证了广州作为通商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具 有较好的历史文化和收藏价值。英国收藏家伊凡·威廉斯认为:“广州不但是通草画的发源地,而且至19世纪60年代这个潮流走向衰落之前,广州更一直是这种 画的主要生产地。”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市场通草画成交早已过十万元虽然...

  • 山阴新风——张大风(组图)2013-02-06

    张大风花鸟136×68cm   绍兴,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到今天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为於越都府。秦王政二十五年,在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作为会稽郡治山阴。隋炀帝大业元年,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南宋建炎四年,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府为绍兴府。   中国历代许多写意花鸟画大师无不诞生于此。自明代山阴徐渭以水墨大写意作花卉开大写意画风后,陈洪绶以“森森然如折铁纹&rdquo...

  • (图)启功老师的题字碑被弃路边:碑文由张伯英题写2014-08-19

     这块墓碑位于杂草中,其上显示题字者为张伯英。摄/法制晚报记者崔毅飞 法制晚报讯(记者崔毅飞新闻观察员孟国忠)近日,在丰台区的城北街,有市民发现了一块民国年间的墓碑掩藏在路边渣土中,碑文的题写者是著名书画家启功的老师、清末和民国大书法家张伯英。 专家称,张伯英的碑刻很少见,具有珍贵研究价值。记者已将此事向丰台区文物管理所反映。 探访名家题字碑湮于垃圾尘土中 丰台区城北街,一处未挂牌的院落外,墙角处杂草丛生,两棵松树的掩映让这个角落很难引人注意。张伯英题写的墓碑,便隐没在此。清理掉墙角的垃圾、扫去浮土,一块大理石墓碑显露出来,碑长约1.5米、宽0.5米左右。墓碑阳面(碑的正...

  • 感悟画僧石涛的艺术境界(组图)2016-06-15

    江南名秀、千秋万壑,在清代画僧石涛的笔下尽显大千世界的千情万态,他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石涛,剩水残山江南名秀、千秋万壑,在清代画僧石涛的笔下尽显大千世界的千情万态,他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近日,在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澄道——古代绘画夜场”上,石涛《剩水残山》以2500万元起拍,4050万元落槌,最终以4657.5万元成交(拍前估价:RMB30,000,000-40,000,000),夺得专场桂冠。《剩水残山》为石涛晚年精妙之作,画面自然生动,布局精巧,将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展现无余,堪称绝响。书画圈网小编将为读者展现该幅作品的画中意境,以及这位画坛奇才...

  • 张充和为什么火了起来(组图)2015-03-18

    张充和书法韩帮文(广东广州)最近几年,张充和一下子火了起来。瞧瞧出版界,就有近10种图书面世,涉及书法、曲艺、散文种种。作为铁杆粉丝,不经意间也搜集到了关于张充和 先生其人其事其艺的书目四种,《小园即事》、《曲人鸿爪》、《古色今香》、《天涯晚笛》排在书架上,现在才发现书目的主题目竟然恰巧都是四字,而且文字的 意韵实在别致。闲来无事翻看,汩汩雅意缓缓流入心际,放佛漫步雪原看到了几株寒梅,行走酷暑遇见了一湾清泉。谁是张充和?如果对中国现代文化有些微了解,就足以发现她孤绝的存在。她是书法家、曲艺家、诗人,是以零分数学成绩考入北大的才女,是活在梅...

  • 有关元宵节的收藏事儿(组图)2015-03-06

    民间灯彩特种邮票正值正月十五,和元宵节有关的收藏品又被关注,体现元宵节的古代瓷器、纹样饰品,又或者是过去元宵节时的老照片,还有和元宵节有关的票证、金银币,收藏家手中的古代花灯等都是和元宵节有关的藏品,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挖掘元宵节藏品背后的故事,与您共享古今元宵节的趣闻。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火花花灯邮票和闹花灯元宵风俗,以张灯、观灯来庆贺这一节日,故俗称“元宵灯节”。所以和元宵节有关的藏品多少和花灯有些关系。在这些收藏品中有一套邮票不能不提,那是2006年2月12日发行的《民间灯彩》特种邮票,全套5枚,这套邮票发行的日子正是2006年的元宵节,我国发行的第三套灯彩专题系...

  • 张大千叱咤2012秋拍市场 成交额2.6亿位居榜首(组图)2012-12-25

    张大千《雁荡山图》(102×35cm)备受市场关注 张大千书画行情一路看好 据了解,从2009年秋季开始,张大千作品的市场行情急速拉升,2011年春季达到了制高点——作品上拍数量达645件,成交583件,成交率高达90%,折合每平方尺均价为101.82万元。虽然之后受经济大环境影响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然稳坐全球艺术家排行榜首之位。香港苏富比10月9日举行的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总成交额4.14亿港元,成交排名前十位的均为近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张大千的作品占五席;新近举行的中国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张大千的《致张群山水花卉册》与《丁未泼彩》,分别以2530万...

  • 从画到艺术|张孙哲学会了“玩”(组图)2016-02-24

    青年艺术家  张孙哲海月令 绢本 45x75感觉上,张孙哲是属于那种具有江南特质又温文尔雅的“乖男孩”,毫无乖戾之气,说他是美院国画系的高材生,当然也丝毫不会有人怀疑。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字从来不乏对少年才子的赞誉和褒奖,对于张孙哲,以古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誉来冠名他,按他的理解是过于“沉重”了,他有个很好的趣喻:“画国画并不一定非得穿唐装”,这话形象、生动也真实,也印证一个90后男孩的性格特质——个性鲜明、喜好新奇、也不乏小小叛逆。孙哲是个好学生,成绩好品性亦好,能动也能静。“我16岁考上美院,虽然自己也准备比较充分,但运气也比较好,所以就考了第一,20岁考研究生,也考了第...

  • 访美看画纪闻(组图)2012-11-29

  • 京张铁路老站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图)2016-06-12

    “民国”乘客在站台上。当天,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上演穿越剧,回到百年前京张铁路开通的时候。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身着清代官服的铁路官吏敲响报站钟,火车进站的轰隆声随着清脆的钟声响起,随后乘客从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里走出——这是一群“穿越”百年的人: 穿着旗袍挽着丈夫的富太太,背着木头箱携老扶幼的劳工,还有拿着相机的洋记者。车站月台上小贩的吆喝,往来拉客的黄包车夫……昨日,有着逾百年历史的青龙 桥车站穿越回了清末民初京张铁路通车的时候。新京报记者 吴为身着民国装演员上演火车进站“活剧”昨日,第八届北京端午文化节闭幕式暨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青龙桥车站举行。40名演员身着民国服...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