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搜索:苏宗胜  

 

  • 核雕杂谈:历史流派与工艺(组图)2015-05-26

     清 核雕夜游赤壁 (二件) 核雕时盛,已出的专著不多,古籍典章有限,读来不易,以下文字整理所得,列目六例,归属辞条,加释关键词注引,或可纳入资料琐碎。历史核雕属微雕,至明清才得以推崇,文献中鲜有代表人物。立体微雕的历史非常久远,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奇人,能在棘刺上刻一只洗澡的母猴,是为典故。而利用核桃等果核类雕琢图画,属微型雕刻艺术,唐宋之前史籍文献有关微雕少有记述。明末清初,立体微雕佳作纷呈,材料大多是核桃、杏核、橄榄核、樱桃核、杨梅核和象牙、犀角、沉香木之类,因为质地细腻坚韧,纹理缜密,易于奏刀,作品常与玉器、宝石扇坠、金银配饰一样炫...

  • 胜似春光·展品解读 | 从石雕中听《温州童谣十二月令》(组图...2022-10-27

    《胜似春光——时空映照下的繁花之美》展览中展示了众多“花”之艺术,今天将为各位观众解读其中一组精品石雕《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是在温州地区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民间童谣,以温州方言唱诵,始于明清时期。整首童谣包含着大量的地方词汇,取材于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该系列石雕作品将文学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展现了温州地区民众鲜明的民俗文化以及浓厚的地域特色。不仅完整地呈现了童谣唱词中的内容,又将温州地区著名的“九斗山”、江心屿、妙果寺等风景名胜雕刻其中,蕴含众多人文内容。石雕《温州童谣十二月令》系列作品由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陈顺德创作,作品在雕刻风格上取法“南宋四大家”之一刘松年的“小景山水...

  • 宋徽宗真迹《杏花村图卷》现身奢华品牌博览会2013-10-15

    中新网10月14日电(记者刘育英)正在北京举行的2013’秋季北京耀莱奢华品牌文化博览会上,宋徽宗真迹《杏花村图卷》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目光。由于宋徽宗的画十分罕见,这件藏品几乎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该画由台湾胜大庄文化企业集团提供。该集团总裁助理李卍中说,本届展会上,胜大庄除展出《杏花村图卷》,还展示了齐白石和张大千的画,希望提高中国奢侈品产业的国际水准和商品品味。 《杏花村图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经过多位名家收藏,此次一同展出的还有明崇祯年间钱谦益的题跋。据了解,《杏花村图卷》是宋徽宗已知传世四幅山水画中的一幅。其他三幅分别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台北...

  • 明代沈周缘何留下名作《草庵纪游图》(组图)2020-06-02

    相比于明代苏州城内林立的大小寺院,大云庵并不出众,甚至连它的名字,也被当地人与附近的吉草庵相混淆。由于方言的谐音,吉草庵又被讹传为“结草庵”,于是大云庵便成了“结草庵”。沈周直到七十一岁时才第一次来到这里,但这次游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文徵明后来回忆,沈周“尝栖息于此”,可见其晚年对此地的喜爱。是什么让早就对苏州城内大小寺院了如指掌的沈周,喜欢上了连名字都被传错的大云庵呢?结草庵前的七孔石桥,作者自摄弘治十年八月十七日(1497年9月13日),沈周进苏城办事,夜宿大云庵。若从老家西庄到此,需乘舟顺着俗称“葑溪”的东护城河一路南下,自城东南的葑门入城继续西行。在到达长洲县衙附近的支港后,转...

  • 《一代宗师林风眠油画水粉遗珍画选》出版发行(组图)2018-02-10

    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金华市大都会美术展览馆馆长李承先主编的《一代宗师林风眠油画水粉遗珍画选》最近向全国发行。林风眠油画和水粉遗珍作品,原系上海一位藏家的密藏,收藏时间为1965年8月,雪藏近半个世纪后的2013年5月,金华市大都会美术馆有幸从其家属手中整体购藏,至此,一代宗师林风眠先生在1958年至1965年期间苦心创作的一批珍贵遗作得以重现人间,弥足珍贵!遗作绘画题材广泛,仕女、裸女、莲塘、黄山、秋林,花卉、静物、大海、村姑、风景,铅笔素描等等,应有尽有!画材有纸板,纸面和布面三种,历经半个世纪的雪藏,遗作沧桑老旧但神采奕奕,观者为之动容,是一批十分难得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 首届山西文博会落幕(图)2013-07-04

  • 赵晶:细释文人画(组图)2015-10-13

    青年画家赵晶中国画从起源的那一天起到现当代很成熟时止,一直呈现着面貌多样化的特点。同样是人物、山水、花鸟题材,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修养的人所绘制的面貌都是不一样的。究竟哪种特点为中国画之主流而能撑起这一片文化天空,则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其实中国画从大范畴分,是文化天空中耀眼的一颗星。这隐示着,文人或应为这一文化当之无愧的主持者。事实上,画品的高逸、浸润了正脉气韵的正统、撑起了中国精神的绘画面貌、真正在几千年绘画历史长河驰骋纵横的,应是文人画。文人是文化长河中当之无愧的传承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博识儒雅的风骨,使衍生在这之上的笔墨,呈现出珍贵的“文人气”。其实现在常提的“文人画”,不外乎三种...

  • 扇子最早并不是扇风纳凉的(组图)2015-07-06

    明仇英扇画 《山水人物图》扇子,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为可有可无之物,但在中国古代,扇子在炎炎夏日却是必不可少的祛暑纳凉用具。不过,若溯其源,扇子发明的初衷并非 是扇风祛热的,比如帝王出行仪仗用“五明扇”,即是旨在表明君王“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的治国态度;而且,扇子还有除了纳凉之外的很多功能:女性寄情 “团扇”,男士喜欢“羽扇”,文人青睐“折扇”……上古舜帝发明“五明扇”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舜特制“五明扇”以“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五明扇被认为是中国扇子的最早源头。何谓“五明扇”?与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据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舜帝“目重瞳子”,即 古人所谓“四...

  • 赵孟頫逝世700周年|一位绝世全才的喑哑与呼啸(组图)2022-08-04

    1322年7月30日,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病逝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据说,逝世之日,他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悄然而逝。在他身后,留下了回荡中国艺术史长达700年的訇訇余响。然而,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由于赵孟頫不为士大夫所容的贰臣之举,无论是其身前还是后世,围绕着他的巨大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以至于这位擅画工书、懂经济、通佛志、嗜篆刻、明音律、冠文章、善鉴定的绝世全才,在无数光环和掌声的背后,留下了一段悲欣交集的复杂人生,也留下了一个中国艺术史上喑哑与呼啸并存的有着巨大丰富性的个案,既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元赵文敏公像》(局部)(清汪恭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人生的转折1276年,...

  • 灵气逼人:赵曼人物画作品欣赏(组图)2017-09-18

    赵曼·艺术简介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专业画家、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赵曼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以长安画派和浙派诸家为师,综南北画派优长,兼收并蓄,致力于以中国画传统写意精神表现时代风尚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代表作品“葵风”系列巨幅,以象征艺术手法,开创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画风。“芳草美人”系列小品表现当代女性的生活侧面,将多姿多彩的流行文化与大写意水墨艺术高度结合,实现了观赏性与文献性的双赢。赵曼的作品,人物形象甜美灵动,笔墨潇洒酣畅,色彩华美润泽,灵动中见沉着厚重,...

  • 《秋庭戏婴图》背后的故事(组图)2019-06-13

    自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到1279年南宋王朝的覆灭,历时319年的大宋江山彻底土崩瓦解了。如果把一个朝代比喻为浩浩荡荡的大河之水,水尽留下的不仅仅是污泥和白骨,大浪淘沙,也留下了璀璨的华夏文化。这是一个重视“文治”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力发展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懂得发展劳动力、倡导生育的时代。所以大学者陈寅恪就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特别在绘画艺术上,既承前启后,又开了很多先河,比如宫廷画院的建立,使绘画有了正宗的体系和分类,有绘画高超技能的人,无需背景经考核合格就可进入画院,像平民出身的燕文贵、高益、苏汉臣就是最为有力的代表,其中苏汉臣是他们...

  • 齐白石《花实各三千年》3000万落槌(图)2013-12-03

  • 羡慕!宋代人的周末生活(组图)2018-02-02

    宋徽宗《瑞鹤图》局部宋朝(960—1279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宋朝,繁华而开放,“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商业氛围十分浓郁,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国家高。周末所以宋朝人的周末生活也是相当丰富自在,令人羡慕,可能比你的周末还小资呦~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早晨早晨洗脸、刷牙、吃早点,大宋的百姓们会在报时人的报时中醒来,然后洗脸、刷牙。是的,你没有看错,宋朝人可不是拿手指刷牙的,因为那时候已经有了牙刷,而且材质很霸气有木有~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这就是宋人用的牙刷。别以为古人是用手指刷牙的。洗漱完毕后大家就陆续上街吃早餐了。据《梦梁录》...

  • (多图)神秘的中国古代禁书2011-01-19

  • 疾病影响下的西方美术:那些诞生或中断的艺术(组图)2020-04-17

    从艺术作品中的瘟疫,由瘟疫诞生的新主题,被瘟疫中断的艺术三个层面展开,从艺术欣赏的视角品读“疾病与瘟疫”对西方美术的影响。一、艺术作品中的瘟疫瘟疫与疾病贯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经历过灾难的人往往会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记录或表现灾难及其带给人们的思考。例如战争主题的艺术作品,有些是当时的赞助人希望通过作品来彰显自己的军功或业绩,有些是艺术家希望通过表现战争题材来控诉战争的暴行。然而在绘画中表现瘟疫和疾病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由于瘟疫给大家带来的记忆惨痛,得病的状态也丝毫没有美感可言,所以艺术家很少把生病的场景直接地表现在作品中。但是从疾病和瘟疫引发的对人生的重新思考,例如生死轮回、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瘟...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