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宏:艺术终归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传达带来的体验共鸣,而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在于以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视角表现来与大众共情。作为新生代群体代表性艺术家之一,刘俐宏的中外艺术深造和实践经历、细腻敏感的心理特质和独到创新的表现技法,使其艺术创作能够以旷达的视域和独到的感悟诠释事物内涵,展现艺术的深邃魅力。

刘俐宏 ,居住在伦敦的职业艺术家、博士。201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于伦敦艺术大学深造,并先后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近年来,刘俐宏的作品受邀在国内外展会上频频亮相、广受好评。2022年,在伦敦成功举办了首个双人展“Secret Heim”。多次被以特邀艺术家和学者身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在由都柏林大学学院举办的“The Cultural Literacy Everywhere Symposium on Dwelling”研讨会和由伦敦艺术大学主办的“Colouring In: The Past”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演讲。2023 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第四届巴塞罗那艺术、媒体与文化会议上发表演讲。此外,她还多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包括在日本东京个展《Secret | Cave》和意大利国家美术协会主办的“Identity Cycle”2023佛罗伦萨当代艺术交流展览、圣母百花艺术周展览、2023/2024“RETURN TO THE LOSTLAND”佛罗伦萨国际年度艺术展。

刘俐宏的艺术创作受到众多艺术大师的影响。从Giorgio Morandi(乔治·莫兰迪)细腻的静物画的吸引,到William Scott(威廉·斯科特)从日常厨房器物中寻得的绘画灵光;从Rachel Whiteread(瑞秋·怀特里德)对空间之负面探讨的洞察,到对Do Ho Suh(徐道获)独特的半透明装置的探索;并且还有Jasper Johns(贾斯珀·琼斯)以及Michael Craig-Martin(迈克尔·克雷格-马丁)的绘画手法对她造型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她当前艺术创作中对于日常生活物品的独特的表达,将各种艺术形式和视角糅合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她的作品多呈系列形式创作,包括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在多维度突显其艺术创作理念的同时,强调了主旨一线贯通的律动性,于嬗变中显纯粹、于微言处见宏意,极富艺术感染力。同时将中西方文化蕴藏在作品的不同表达方式中。

艺术家早期的作品侧重探讨记忆与对日常物品的感知间的微妙关系,尤其关注物体的有形与无形痕迹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象映射中拾取形而上的意蕴。而在她近期创作中,则更深入地将“Déjà vu(似曾相识)” 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表达手法, 探讨“unheimlich”(即不可思议/怪异)相关的时空错位现象,着重关注哲学和心理学中关于既视感与不可思议之间的关系,即便在最熟悉的环境中也潜藏着一种陌生感和异化感,这种令人不安的体验,激发人们重新关注和思考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艺术家敏锐地将创作主题圈定于“家”这一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记忆上,通过探索日常物品缺席和存在的痕迹来探索记忆和感知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日常物品的意义和与我们的关系,从而揭示现实存在与思维接续的心理学法则,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寻找到被现代城市喧嚣节奏磨锉得迟钝的感受力。

Giorgio Morandi,静物

Rachel Whiteread,Ghost

Michael Craig-Martin,Transience

刘俐宏的系列作品《The Ghosts》,着重探索了家庭日常物品和其使用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在“Identity Cycle”2023佛罗伦萨当代艺术交流展览中展出了其中《 The Ghosts of Bottles 》、《 The Ghosts of Photos 》两幅。这里,艺术家分别将家庭照片和日常用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种人与物的关系和时空演变,以及记忆停留和思绪补白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具象屉柜与虚空影框对照、质感浴篮与隐若瓶液反差,以剪影的形式铺陈画面,隐喻了明与暗、真实与虚无的相互依存和羁绊关系。简约的轮廓信息暗示着物品本身及其代表使用者本人某个时期或瞬间在场的证据,揭示着人与物品的实在性虚幻和意识流断续,进一步暗示着彼时在当下的缺席和此时在过往的存在,映射着关于“我是谁”的人生哲学终极命题,从而触动着人们心底情愫和本我意识,颇具艺术张力。

Lihong LiuThe Ghosts of Toothbrush,2020

Chinese pigment on silk

30 x 30cm

Lihong, Liu, The Ghosts of Bottles, 2020

Chinese pigment on silk

52x 32cm

《The Darkness》的系列创作延续了关于“家”的特殊情感叙述。作品曾在“return to the lost land”2023/2024佛罗伦萨国际年度艺术展展出。艺术家特别关注流离失所的体验,并在不断的观察和研究中探索在不同居住空间中如何体验“家”的熟悉感。作品以艺术家自身陷入深沉且孤寂的视角,描绘了在迁入新居后,于夜晚所感受到的心理和身体上不适应的微妙变化。夜幕如同一块侵蚀日间秩序的黑布,将曾逐步建立的空间熟悉感渐渐抹去,使周遭环境变得不确定且不真实。房间的中央,孤单折叠椅静静摆放,惨白盥洗池冷冷泛光,物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种视觉呈现令人不安。艺术家通过黑暗中对这些物品的逐一定位,试图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构建内心深处属于“家”的熟悉感。这个系列的绘画作品,将物质形态转化为一种情感和认知的锚点。黑暗不再是虚空,而是变成了充满了情绪的载体,成为“家”的一部分。艺术家通过观察家庭空间、物品与自我之间深层沟通的含义,重塑与“家”的联系,试图在这些不可见之中延续“家”的熟悉感,由此引导大众召回业已远离的自主意识,重构自身的世界观。

Lihong Liu, The Darkness series I, 2020

45 ×45 cm cm

Pencil drawing on paper

Lihong Liu, The Darkness series III, 2020

50 x 35.5 cm

Pencil drawing on paper

Lihong Liu,The Darkness series IV,2020

45 ×45 cm cm

Pencil drawing on paper

在一些艺术家还在越来越倾向于关注画面上具象物体所带来局部观感和图释概念的时候,刘俐宏则将对艺术创作的关注点延伸到静态图像之外的意向空间,将情感与体验融入至作品的底层逻辑,其哲学思辨与意境品味相得益彰、趣味盎然。而这,或许正是刘俐宏在艺术创造力上最精邃呈现。

2024年4月

Isolart Gallery

意大利佛罗伦萨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红心筑梦·画笔生辉》| 专访陶文元

《红心筑梦·画笔生辉》| 专访陶文元 2024.06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书写出了一部壮丽的史诗。每年的七月一日,是我们党的重要纪念日,它见证了党的诞生,也铭刻了党的奋斗历程。今年,我们特别策划“红心筑梦·画笔生辉”这一主题活动,旨在通过美术家的画笔,再现党的...1天前

陈传席:新的精神——谈曹俊的绘画艺术

任何一种艺术,要想流传于世、流传于后,必须具有新的精神。新的技法未必能表现新的精神,但新的精神必有新的技法。曹俊的绘画艺术展现给人的是一种新的精神,也就是说,他的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艺术展现出一种新的形式,或新的技法,固然已不易,但展现出新的精神尤不易,必须具有非凡的天赋、全面的修养和超常...5天前

父亲的老师、同学及学生

《人民美术网》编者按语:构成萧龙士艺术人生的三大要素萧承震的《父亲的老师、同学及学生》,是一篇具有史料文献价值的专著,文中对江淮大写意画派创始人萧龙士的来时路、初心及艺术追求做了宏观盘点和精微的刻画。有图有文,有依有据,有情节有故事,可以作为画派研究提纲挈领的教科书,有很高的学术性。在老师、同学和学...6天前

刘俐宏:艺术终归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传达带来的体验共鸣,而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在于以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视角表现来与大众共情。作为新生代群体代表性艺术家之一,刘俐宏的中外艺术深造和实践经历、细腻敏感的心理特质和独到创新的表现技法,使其艺术创作能够以旷达的视域和独到的感悟诠释事物内涵,展现艺术的深邃魅力。刘俐宏 ...8天前

利郎王俊宏回归母校中国美院,浅谈艺术专业和商业社会融合之道

创新引领时尚,成长铸就未来。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社会洪流,直面现实问题的尖锐痛点,时尚设计师如何担当起探索社会议题多元面向的重任?6月3日,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举办“2024「时尚力」时尚青年论坛”。业内杰出校友汇聚一堂,共同思考设计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探索时尚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之道。利郎(中国)有限...1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