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源流》:一部追源溯流的极简中国绘画史

文章来源:中国网  

远古的彩绘陶器告诉我们先民有着怎样的审美风尚?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留下了什么样的审美密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又记录了古人的哪些生活日常、生死观念?……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撰写的《中国绘画源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以20万字讲完中国艺术故事,试图为读者呈现一部跨越万年的中国绘画艺术史。

在新作《中国绘画源流》中,陈履生以时间为轴,从远古的彩绘陶器到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从汉代的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再到唐宋元明清的文人画,他对这些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细致地梳理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陈履生认为,这本《中国绘画源流》立足于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关系。他说:“我一直希望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思想去研究绘画史的源流与发展,去发现绘画史的问题与关联,同时,在绘画史研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新的看法。当然,这里面也会增加一些新的材料。”陈履生坦言,对于重写或续写绘画史这样一种老调重弹,如何能写出自己的特点和新意,应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他认为,相对于其他版本,《中国绘画源流》可能是一个“简本”,但这个“简”并非思想之简,而是对浩瀚史料做了精简和取舍,对不同时期主要画家的艺术特点和成就、社会影响,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绘画史传承的关键性意义进行了简明而又准确的阐释。

从流派到思潮,从画家到作品,陈履生在历史长河中溯流追源,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绘画艺术曲折而丰富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让我们得以赏尽中华文明绵延万年的风雅传承。比如在谈到人类绘画历史时,他从考古学介入:“人类的绘画始于记事的功用,始于对未知的探索,始于对信仰的崇拜,始于对自然的模仿,始于对美的追求。就功用而言,在距今 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省朔州市峙峪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片兽骨刻有似羚羊、飞鸟和猎人的图像,这种早期的肖形与仿生的刻画,无疑是和生产、生活相关的,对图像内容可以做种种猜想,但基本的功用是可以确定的。由刻到绘装饰手法的不同,可以视为表现方式的递进。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在距今 70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遗址所见之《猪纹方钵》《稻穗纹陶盆》等都体现图像与生活的关系。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陶器,明确了绘制在工具材料方面的成型,以氧化铁和高岭土为主要成分的红色和白色,构造了彩陶花纹的律动,这是中华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创造,其以数量之多、图案花纹之复杂,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距今 1万年至 6000年间最重要的绘画遗存,说明历史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考古学把人们带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世界之中,那些被发掘出来的陶器似乎在叙述着历史。通过地层关系所表现的时代特征,揭示了中国绘画以装饰性的表现开启了绘画史的第一篇章。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和《彩陶舞蹈纹盆》,实际上表现的是两种主题:前者表现的是人和鱼的关系,反映的是以渔猎获得食物的生产方式;后者表现的是人类的生活,‘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彩陶舞蹈纹盆》的纹饰分3组,每组5人手拉着手,蕴含着自然生发的情感表达,为了记录这种情感而作的绘画,是此后绘画发展史的重要脉络。在以装饰性绘画为主要特征的彩陶上,不同的文化类型在绘画上的差异性,表现了中国绘画在开始时就存在地域性的特质。”

同时,本书聚焦“源流”这一核心问题,而这也是认识和了解超过5000年历史的中国绘画所难以绕开的核心命题。在书中,陈履生的著述不仅仅是关于源流问题的简单叙述,或者是史料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在源流中找到了一些转捩点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影响所在,从而显现出中国绘画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和其一直传承到今天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比如中国绘画史:“岩画是早期人类绘画的表现形式,以内蒙古阴山、宁夏贺兰山岩画为代表,是今天认识原始形态的中国绘画的重要资料。在贺兰山一条东西向长达300千米的画廊内,各种内容交织在一起,人们最能理解的是那些与狩猎、牧放相关的画面,它们有着多重意蕴,丰富的刻绘手法、生动的造型反映了原始人对于形象的把握。西北地区还有甘肃的祁连山和黑山岩画等。南方地区的云南沧源和广西花山岩画所表现的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等内容,也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活动及人物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差异。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述及历代能画人名,自轩辕至唐会昌计371人,其中轩辕时1人。轩辕(即黄帝)作为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九黎族,开有记载之中华文明史,绘画史的记载也从此开始。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填补了几千年来人们的认知空白,随着考古发掘的新发现,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起源可能还会往前推展。”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以使用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19世纪前期由北欧学者提出,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那么,青铜器时代的绘画特征有哪些呢?对此,本书有如下记载:“经历了漫长而繁盛的陶器时代之后,商周时期的绘画主要反映在青铜器上,宴饮、弋射、狩猎、战争、采桑、建筑等纹饰,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寻常生活。青铜时代,工艺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艺术表现反映了王朝的中枢神经,礼仪、崇拜、制度等表现为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更重要的是,它们把青铜时代体现王权威严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的受众。制度性可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如无比尊贵的鼎,其不同的数量代表不同的阶层:九鼎为天子、诸侯之制;七鼎、五鼎为卿大夫;三鼎、一鼎为士级。除数量的区分外,还有种类等多个方面的分别。商周是青铜时代的艺术高峰,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连接着至今还能看到的楚国艺术,特别是史无前例的帛画艺术。”

作为一本专业学者写给大众的美术通识读本,陈履生的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使他在书中的论述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通识的广度。从史前到现代,他逐一讲述了中国绘画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和代表性艺术家,王维、宋徽宗、赵孟頫、石涛……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及其作品带出了一连串千古传承的艺术故事,中国美术源远流长、丰盛多姿的历史也由此铺陈开来。绘画之于历史有何价值?如何看待博物馆中的艺术作品?从远古的彩绘陶器,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从错彩镂金的宫廷仕女画,再到芙蓉出水的水墨山水画,作者带领我们透过一件件具体的历史文物,跳出绘画作品本身,去领略中华民族传承上万年的审美语言,体味中国人自远古至现代以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同时,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在纸本当中欣赏到这些传世之作的精华之处,书中还收录了200多幅中国自古至今的经典绘画,并采用纯质纸印制,还在编排上精心设计,通过大尺幅的方式高清呈现,并对重要作品充分放大细节进行展示,为读者带来色彩和线条的视觉盛宴。

(文稿、图片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建,系《读者报》首席记者)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画家王永祥:中医药文化与艺术结合,激发创新与探索,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9月25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医药文化创新设计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世通国际大厦举办。本次研讨会以“传承·创新·融合——探索中医药创新设计的无限可能”为主题,旨在探讨中医药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发展趋势下的继承和创新,拓宽中医药的发展空间,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7天前

《中国绘画源流》:一部追源溯流的极简中国绘画史

远古的彩绘陶器告诉我们先民有着怎样的审美风尚?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留下了什么样的审美密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又记录了古人的哪些生活日常、生死观念?……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撰写的《中国绘画源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以20万字讲完中国艺术故事,试图为读者呈现一部跨越万年的中国绘画...7天前

栩栩如生!小伙将油画融入糖艺:借用糖的温度,表现有趣的灵魂

近日,四川绵阳,一位糖艺师傅的作品火了,他把165度高温的糖浆做成翠鸟、哪吒等作品,还创新将油画艺术融入糖艺。网友夸赞其为“手艺到顶是艺术。”他也在自己个人账号上写到,“不过是借用糖的温度,表现一个个有趣的灵魂罢了。”9月25日,潇湘晨报记者联系到糖艺师傅张勃,张勃回忆起其“学糖之路”,“我是陕西西...9天前

山西的古建有多震撼?

小西天《黑神话·悟空》上市即火爆,游戏背景中的山西古建也收获无数关注,从梦回大唐的佛光寺,到悬塑绝唱的小西天,再回归到道法自然的悬空寺……《黑神话》既向全世界宣传了山西古建的巅峰之美,又完成了一个充满浪漫神秘色彩的东方神话故事。漫天神佛小西天:悬塑绝唱小西天位于山西隰县,是一座悬塑与彩绘双巅峰的建筑...10天前

面塑里的敦煌

9月21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正在甘肃敦煌举行。甘肃面塑非遗传承人运用面塑技法,再现了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里的壁画故事。该作品将非遗面塑技艺与佛教经变画艺术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将传统壁画中的平面图像转化为立体、生动的场景。丁思 摄9月21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10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