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与科技”的展览能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东方智慧和东方美学出发,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创造性地进行当代转换和再现,创作出了一批批具有东方美学趣味和思想的优秀作品。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深圳美术馆主办,游江和朱小钧联合策展的“再造灵境——当代艺术展”近日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展出,该展是从“艺术与科技”主题出发组织和策划的专题展览,旨在展现当代艺术家利用新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实践与成果。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处四级调研员张爽致辞

开幕式现场

此次展览不是传统书画的展览,但却是依托传统艺术和文化,通过科技手段所营造的富有东方美学精神的联觉艺术空间。展览邀请了陈抱阳、邓悦君、高世强、李舜、王之纲、郑达六位国内具有创新精神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立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新技术、新观念和新语言,对传统的文化和技术创造性地进行当代转换,让科技和艺术结合,让传统的思想和美学理念创造性地进行展现,用艺术的方式让传统艺术在现代文明中进行延展。

开幕式嘉宾合影

该展名字中的“灵境”一词来自于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钱学森给时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同时也是自己的弟子的汪成为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一词翻译成“灵境”。三十年后,钱学森的这封手稿被重新发现并在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让人们惊叹的不仅在于钱老对于科学技术的前瞻性判断,还在于他所提出的“灵境”一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仿佛瞬间赋予冰冷的科技以灵魂,并嫁接了中国古人对于空灵、理想之境的种种想象和虚实相生的哲学观念。也正是以此为契机开启了此次展览对于包含VR在内的新媒体技术背后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思考和探讨。而“再造灵境”一方面是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对传统美学的回望与重塑,以多媒体影像、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等新的技术链接、激活传统;另一方面则将新媒体艺术纳入历史文化脉络,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探寻具有“中国味”的认知框架和精神锚点。

陈抱阳介绍自己的作品《未被证伪》

王之纲介绍自己的作品《骷髅幻戏图》

李舜介绍自己的作品《林泉高致二》《格物致知·自叙帖》《格物致知·剩山图》

不同于一般“艺术+科技”的展览,此次展览,从题目到立意,展览在体现科技和艺术结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美学理念创造性地进行展现,艺术家用各种新的技术和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感官的艺术呈现,展览中既有“山水画”、“花鸟画”,也有“人物画”,还有可听的虫鸣、流水与风声,既有现实可感知的作品,也有增强现实的作品,展览的中的作品早已超越了传统架上绘画欣赏的审美经验,而是艺术家使用综合性的技术手段来呈现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展览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数字美学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多样化、自由化和开放化。

郑达为大家介绍作品《未知时空的光泽》

邓悦君介绍自己的作品《呓语2015》

展厅现场 高世强作品《山水:一份宣言》

可以说,此次参展的六位艺术家都是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者,他们利用科技手段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如王之纲的作品《骷髅幻戏图》以南宋李嵩的绢本设色团扇画《骷髅幻戏图》为文化素材,通过交互装置感应的互动设置,对传统扇面绘画进行了数字再现,作品通过交互技术让观众在与画面的互动中,进一步将宋画中的寓意进行拓展和延伸。邓悦君通过技术手段再造了一个可聆听虫鸣且可感受“呼吸”的五彩斑斓的“桃花源”。郑达则用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创造出了一个艺术家与人工智能互相“协作”的“花开”与“花落”,实现了从“现代折纸”到“数据化的实体交互”再到“智能化的创作系统”的艺术转换。高世强的《山水:一份宣言》则展现了艺术家出于对中国山水画背后“山水精神”地探寻和追问,通过一系列的“山水行动”,他将这种行动的记录与感悟凝结在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山水影像作品之中。李舜《林泉高致二》《格物致知·自叙帖》《格物致知·剩山图》等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笔墨当随时代”的当代思考和视觉转换,他在作品中用影像的方法造字,其目的不在于数字化的模仿传统笔墨,而是借助摄影去激发一种对书画传统的重新理解与审视。陈抱阳的增强现实装置《未被证伪》系列作品,通过多维度、空间化以及沉浸式的艺术营造,在给观众带来丰富感知体验的同时,也通过作品展开了由科技所带来的对宇宙、生命、文明以及个体的认知,并反思人工智能不断迭代给人类的启示和意义。

策展人朱小钧介绍展览

策展人朱小钧认为:34年过去,我们选择“再造灵境”作为展览主题。目光所及,就“艺术与科技”这一领域,哪一类作品能够阐释东方的“灵境”概念?我们把目光投向科技艺术的传统复归。我们理解的“灵境”呈现,不仅仅是时间维度、线性意义上的技术进步,而是一定要体现文明和人性的方向,呈现传统复归在技术加持下的新景观:它依赖于艺术生态、精神价值的多样性,需要以传统文化的多元、繁杂和矛盾为土壤。

策展人游江导览

策展人游江指出: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东方智慧和东方美学出发,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创造性地进行当代转换和再现,创作出了一批批具有东方美学趣味和思想的优秀作品。此次展览让艺术和科技相遇,艺术家们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现实出发,利用新技术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换,让新科技为艺术赋予了新的可能性,也让艺术作品具有了新的呈现形式与感知方式。这次展览并不是简单地呈现艺术家利用新技术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转换,而是对传统图像和思想的一种全新的演绎和重现,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艺术家面对新技术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和阐释。

展览互动现场

艺术面对面活动现场

文化滋养科学精神,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再造灵境——当代艺术展”在当代艺术与科技主题展中向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经典图像当代艺术转换的一个特殊的样本,是一个不流于技术视觉冲击力而富有深刻思辨性和思想性的学术展览。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技术与文化带来的破壁融合,将历史与当下进行连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由于科学技术的加持而获得的新的表现形式和知觉体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再造的“灵境”之中吧。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偲琪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调研组专家莅临云谷艺术馆考察调研

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调研组专家到访10月16日上午,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立望、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专家陈谊、浙江文旅宣推官朱小杰等专家组莅临云谷艺术馆,在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艳的陪同下,调研黄杨木雕大师工作室及玉海堂黄杨木雕乡村博物馆。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挖掘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1天前

从艺术展览看民族文化自信与未来

优秀的艺术作品依靠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而不是靠炫技见长。中国美术馆在对“美在新时代”展览进行总结时这样写道:这些艺术家无不底蕴深厚,在中国画、油画中,都体现出正大、至刚、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质。回顾中国绘画的历史,流传至今的为社会所广泛热爱和崇尚的艺术,无不以此精神为核心,因为这也正...2天前

“艺心向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美术展河北巡展开幕

中新网石家庄10月16日电 (赵丹媚)10月16日,“艺心向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美术展河北巡展在石家庄正定开幕。此次巡展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六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指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艺心向党”书画委员会、河北省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主办。1...2天前

努力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纪实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2天前

一个“艺术与科技”的展览能告诉我们什么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东方智慧和东方美学出发,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创造性地进行当代转换和再现,创作出了一批批具有东方美学趣味和思想的优秀作品。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深圳美术馆主办,游江和朱小钧联合策展的“再造灵境——当代艺术展”近日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