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平写生作品
陈迎平书法作品
一个山水画家的成功之路
《陈迎平书画作品选》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集分四个内容,绘画部分由写生、随想、摹写三个篇章组成,这与后面的书法作品交映生辉,形成了较全面的艺术人生。
陈迎平作品《雁荡山显胜门》
陈迎平作品《北斗洞》
一,写生即主题创作
陈迎平的写生作品与众不同,他将景入心,表现出山的魂魄和水的灵性。在他看来一切山景皆为文化的载体、文明的符号,在山水之间,再奇特的建筑都是为时间所点缀的景观,而不是时空的永恒的拥有。为此他写生的作品中总是山嶺峰峦,坡道塬头主宰着的生态大势,生发着精神气质,以山水万象形成了一个个的图式,歌之咏之,礼赞江川。《雁荡山显胜门》《北斗洞》都是主观意识在引领主题的作品,它所承载的物象丹青具有的独家样式。
陈迎平作品《楠溪江龙湾潭》
陈迎平作品《恒山寝宫》
陈迎平作品《武隆三生三桥》
陈迎平作品《天台智者塔院》
陈迎平作品《雁荡白云庵》
一幅写生作品就是一次创作过程,极富艺术感染力。歙县系列、恒山系列和雁荡山系列,佳构天成。都是对景成像入丹青,为山魂传神而写照的特行独立的新篇章。《楠溪江龙湾潭》《恒山寝宫》等,能做到手随心走,念能意会而入画面的绝非偶然为之的佳作,他靠的是的深厚学养和书画功底的多年砺练,博学兼收并蓄、汲取着知识的凸显;对哲学禅思的悟性的提高,都是走向成功的文化准备;更有着他临习名家书画打下的坚实基础,融汇贯通。
《武隆三生三桥》《雁荡白云庵》《天台智者塔院》等,面对实景完成笔墨转换,以线性造型和氤氲的层次渲染成像,在作品集中形象化的展示了一种陈氏的笔墨敘事。
陈迎平作品《崇峻清音》
陈迎平作品《江山永固》
陈迎平作品《红土地》
陈迎平作品《农家小院》
陈迎平作品《 酒后出草庐》
二,探索中的创新后劲雄强
随想篇,是他在写生基础上的独幅画创作。作品是一种升华,注入了他对创新的感悟,使他的艺术人生永远走在探索之路上。其中《江山永固》《崇峻清音》主题鲜明格调高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砥砺前行的心路历程在延伸。而在作品《红土地》《农家小院》中,则灵动着一种智者慧心的诠释。
《春入山村》《西石梁》两幅作品形成诨厚凝重与奇巧骨秀的鲜明对比,扇面《酒后出草庐》则给人一种雅趣天成的高古氛围。这些作品中的异峰突起,预示着创作上的一种雄强的后劲。
陈迎平作品《龚贤笔意》
陈迎平作品《临赵伯驹江山秋色局部》
陈迎平作品《王蒙笔意》
三,师古法与师书法
其"摹写"篇中的作品,就是他临摹各名家之作的心得。其中《龚贤笔意》《临赵伯驹江山秋色局部》深得古法画理之要义,这种临摹是对先贤的敬畏和礼赞,是理解后的再消化的学习过程,是为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而学以致用,让我们看到了承传路上的点滴印痕。而在《王蒙笔意》《临乔仲常赤壁变体》中,折射出了一个勤奋的身影,是莘莘学子的厚积薄发的彰显。
陈迎平作品《潘天寿对联》
陈迎平作品《黄宾虹山水诗》
陈迎平作品《王十朋诗》
陈迎平作品《李白诗-关山月》
陈迎平的书法修为和艺术成就可用“显著”二字来形容,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较早,曾在各大展中获奖,在作品集中仅选了近两年的新作以飨读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山水画笔情墨韵的由来。《黄宾虹山水诗》《潘天寿对联》中遒劲的线条力透纸背,《王十朋诗-题湖边庄》狂草中的枯笔飞白翩翩起舞,令人如醉如痴。《李白诗-关山月》等作品的深厚功力,都告诉我们,以书入画的艺术实践,是陈迎平山水画成功的坚实基础。
让我们在品读欣赏之中,关注一个书法家华丽转身给画坛带来的新收获。
李人毅
2024年10月于北京
陈迎平简历
陈迎平,浙江慈溪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陆维钊研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慈溪市书法家协会第六、七、八届主席,慈溪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慈溪画院副院长,宁波画院画师。山水师从陈磊教授。
《陈迎平书画选集》序
子 然
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心临之则价低。”诚然,善画山水者,绝非简单地临摹其形,须有知山好水之性情,再兼包纳万物之胸怀,及至天人合一之境界,方可拾其妙趣。
迎平老师,就是那种生而具有“林泉之心”的人。与他聊天,常能听到各地山川的妙处。黄山怪石、雁荡奇峰、普陀佛光、长白雪松,各地名山大川于他口中就别有一番意蕴。除了这些名胜之外,一些无名之景,更是得他的喜爱。他会拿出写生时偶然路过的湖边小寨,或是不经意间看到的一块远山奇石的照片,娓娓讲述它们的来历和故事,好似老友展示他珍藏的砚台一般细致。他说,这些闲山野水,虽然没有名川的繁华,却多了份纯朴和宁静,更是一种自然的美。这大概是对山水怀着质朴热爱的人,才会有的感情吧。
迎平老师埋头作画的时候,我常立于一隅,静默地看着。他总是凝神思索一阵,再提笔运墨。而身子也随着笔墨的行进,渐渐地弓了下去,与画卷的距离越来越近,如同在试图进入画中天地,终至物我两忘,如痴如醉。那时我常有一种错觉,迎平老师仿佛本身就是这画中的一木一泉,而他的创作,并不是在构造着一幅画中山水,而更像是沿着一条曲径,徐步进入心中那片山水,并与其中万物对话的一个过程。
中国画的创作,是在对物象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融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感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使相同的物象衍生出形态迥异、意蕴不同的意象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国画就是作画者心性、阅历、境界的体现。观阅迎平老师的山水画,可感觉到雄秀兼备的奇特气质,既有北方冈峦之体势,又兼南方山川之秀美。往往于细水秀木间矗立悬崖绝壁,而在飞石激流中又点缀着农家院落之类的安逸景致。其山川气势大多是北方的雄浑,而墨色却又明显有着江南的湿灵。他的画作有着浓厚的素雅细腻的气质,兼具了这样的豁达豪放之胸怀和传统文人之情怀。他可以不为纷繁的新潮物象所迷绕,执拗地将种种现代文明拒绝在水墨之外,执拗地将那些寂寞小桥流水、寻常院落纳入宣纸之中,执拗地为那些饱历沧桑、亘古不变的山川河岳点上自然本初的质朴与灵气,让疾速消逝的山水精髓得以复苏。
《画山水序》中说“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明确地将“趣灵”作为山水画的审美标准之一。如雁荡系列,山峦重重,气势宏大,流泉曲曲隐隐,意境深远,积墨厚重,知白守黑,构图新颖,不显半点雕琢匠气,而“画外之象”赫然呈现,作品也悄然进入了“质有而趣灵”
的境界。
《秋江垂钓图》的意象则更显幽深。是不问世事的隐者,是游访至此的诗人,抑或耕作于此的农夫?观画者仿佛也穿越了时空,变成扁舟之上的垂钓者,山川为友,江河为伴,无灯红酒绿之乱心,无人情世故之劳形,在这寂寥的天地间,感受着自然的磅礴,也体味着自己的渺小。
迎平老师闲暇之际除挥毫泼墨外,许多时间用在观研古今名家的画作和画论上,他的办公室放了满满两柜子画册。陈老师常说,对国画钻得越深,越能感觉到传统精髓的珍贵,真正的创新,应当是在深厚的传统根基上,经过艰苦探索与反复尝试,最终达到将国画古典精髓与个人艺术个性相融合。黄宾虹七十而求变,齐白石八十方履新,都可见国画创新之艰难。有着深厚书法功底的迎平老师,对笔墨的运用,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黄宾虹曾有诗云:“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迎平老师的山水,则将这种理论深入运用,而他的勾线和皴点几乎同步进行,以短线为基础,线中皴点,点中描线,又兼用笔圆润,如弯弓折金;用笔厚重,如千斤岩石,故其画作即成,浑然天成,不显媚态,不露斧凿之迹。
在构图上,迎平老师的画作追求稳固与和谐之美。我始终觉得,优秀的山水画是有“经络”的,而每当我远观陈老师的山水时,都能发现画面上那交错的经络,或是瀑布江河,或是山隙留白,蜿蜒曲折,疏密交错,山川河岳错落有致分布,岩石仿佛成为经络之上的骨肉,在稳固的构图结构中,又似有无尽的生机蕴于其中。另外,他的构图还十分“善藏”,飞瀑之上的水源、密林之中的小屋、溪流之中的木桥,都常常成为整幅山水的点睛之笔,使画卷意蕴陡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最近翻阅许多古人山水作品和画论,本是想通过多赏读学习来弥补自己对于国画的浅陋无知,却隐约觉得这些优美的山水意蕴下,似乎都贯穿着一种极萧凉的悲怆与感悟,却又难言明。中国一切古典艺术,似乎都基于一种共同的哲学根基,诗歌与丹青、丹青与丝竹、丝竹与词曲……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最深邃的灵魂,那么,用一首赋,注一组画,也不显得突兀了吧。
陈迎平作品《梵净山下景》
陈迎平作品《黄石寨写生》
陈迎平作品《壬寅写生》
陈迎平作品《山水写生》
陈迎平作品《寒山》
陈迎平作品《米脂山村》
陈迎平作品《黄公望题画诗》
陈迎平作品《白云飞泉》
陈迎平作品《扇面书法》
陈迎平作品《柳絮随风》
陈迎平作品《醉美芙蓉镇》
陈迎平作品《素颜芙蓉》
陈迎平作品《贵州梵净山写生》
陈迎平作品《致敬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