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高研班导师李刚
近些年来,在多种书画展览交流活劢中,我注意到一位相比本地区画界前驱,年龄属于晚一辈的画家张玉根,他在地区性画家群体中称得上是一位入古出新,师出有门,砥砺研磨,既勤奋不懈,又可见才情的后起之秀。我多次观读他在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感觉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折转进程,以一个画界同道人的冷静眼光观评和预测他的画风画路画格。在多次的交谈之中,更加感觉到张玉根性情的温厚放达和言谈举止的率真朴直。
我认识张玉根的时候,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进修时。从不多的几次见面之中,得知他在高中毕业后便师从河南名家丁中一,袁维新等老师,在老师耳提面命之下临摹古人山水画。
嗣后进入汤阴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工作,并到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进修深造。在这一时期前后,张玉根曾经深入学研与创作一段时间的民间绘画艺术。于是,在其笔底积淀而成人物造型的稚拙天然和色彩奔放热烈的画艺特色。张玉根在从民间绘画到山水绘画的嬗变转身过程中,即表现出他对于绘画艺术的悟性与判析、选择与吸纳的能力,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在温厚性地之中涵蕴的聪敏智慧。
当我几次观看到张玉根的几个时期的一些作品后,感到国画界一位新的画家即将脱颖而出,不禁想到古人的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觊”的诗句。
张玉根一力学研之时,又在艺术心意之中不乏宏阔追求。深知转益多师,师宗高擘和取法乎上的道理,他不激不厉,扎实行进,相信春蚕食桑,化蛹成蝶,另辟新境的道途艰辛。
他虽是一位业余从事绘画艺术的画家,但潜深的画艺修为使他不会止步于已得的心手双畅、怡情适性之中。于是他又勇敢地去实现自己艺术之路的转身,在画种的新选和艺术品类的置换之中塑铸新我。这一决定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成功选择,更是心中气度、性地坦厚的必然。终于在人生处世不拘小节之中作出更为切合自我性情的画路选择。
几十年以来,我作为一名学院美术工作者,长期沆瀣亍书画艺术界,对于大多数有成就的书画家比较熟悉。对于河南画家谢冰毅、李明等先生的绘画成就感佩至深,久为仰慕。这几位先生作为张玉根的指导老师可谓名至实归,身名不陋。
真心实意地对他进行解疑释惑,指明道途,传授技法,启发文思,真是玉根之福泽,画界所共钦。谢冰毅画作的酣畅斩截、内严外放;李明画作的劲健苍古、笔墨精绝;二人于笔墨造型的厚积薄发之中直见性情,自高格调。使画面的空灵幻化更是难以企及。张玉根可谓校师得门,接近正果,画事三昧一如醍醐灌顶。
就当代中国山水画而言,它所涵泳与显示的艺术内质、意象外展,已经不仅仅是凝固局限于自明代中后期以来的传统程式,而是不断地兼容吸纳并融汇着外来观念,多元要素。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定位与形式构成之拓展,已经是三代中国画家接踵相续、探索实践的文化任务,“入古出新”“转益多师”和“抱本守素,不失真元”这些观念则是普化画坛的箴言。张玉根在这一系列绘画语言的形象表述之中,已经取得骄人的成果。而他又以其性情、气质、观念、勤奋,一经步入山水画艺术门槛,便迅速展示出对这一画境诸般经旨的聪敏迅悟,以大气度构图,俊健之笔力,斩截洒放之点画,大胆设色,从而营造出画面宏调、意象拙朴的作品。笔墨生发于气势之中,法度映掩于放旷之内,一种果敢勇健之气息沛然而出。
张玉根自然知道,在数百年的以大小写意画为主素的传统理念之中,古人一直注重“书画同源”的原则,他在学画的早期一定知道书画并出,相映共契的古来道理。我认为仅就画家手段而言,书画俱佳既是文格要旨,也是画家的文化自觉和学养修持。张玉根在多年习画进程中,有先见性的注意了写字,钟情绘画,不忘书气。以书入画,点线内蕴;以画配书,画面文采。而稍观张玉根近些年来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的长短题名与记跋书作,也一如其性灵气质和风格,也与画面谐和着一种浑穆疏简,结体宽博,用笔率意的特色,大见壮夫气度。
我相信,张玉根今后一定会以其性地和勇气,在既往成果基础之上继续探索前进。一定不负前辈老师之期望,继续研习实践,展扩艺术视野。在艺术创作中沉浸心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分享受创造中的忘我;也必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渐次抬升到更高的艺术与学养层次。
在这篇小文之中,我没有更多地去对张玉根的绘画道途和一些代表性画作的细节进行分析评判,因为“技进乎道”是永远的法则和理念。所以至于对画品的具体评说,慧眼常在,知者非寡。何须门外置喙,妄做觋人!还是那句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已。
二零二五年四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