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届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参与举办的各种外围展,占据了总数的1/4。据知情人士透露,本届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参与的外围展,在数量上已有 明显的下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平行展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和5位中国古代大师顾恺之、范宽、倪瓒、朱耷、吴昌硕进行作品对话的“气韵非师 LEARN FROM MASTERS”。
不必神化 也不必贬低
自1993年王广义、方力钧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来,进军威尼斯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梦想,参与者也罩上了一层英雄的光环,受到收藏市场的 追捧。如同前些年中国的歌唱家们愿意千方百计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业者普遍也有一种过度迷信威尼斯双年展的倾向,可称之为 “威尼斯情结”。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威尼斯双年展一直是一个神话。”上世纪80年代末才知道威尼斯双年展的批评家杨卫表示。而在华人世界最早报道评述威 尼斯双年展和文献大展的艺评家陆蓉之称,是中国艺术圈自己神化了威尼斯双年展。她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目的就是推展威尼斯的城市文化、观光和经济,以文化带 动观光,以观光提升经济,从来都有十分浓厚的商业导向,是“当地商家赤裸裸的抢钱大戏”。
“客观来看,威尼斯双年展有它的学术地位,是世界当代艺术的晴雨表,是世界当代艺术最新成果的展示舞台,每个国家都会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拿到这 里来展出。现在真正地对双年展所反映出来的艺术发展动态,及它本身的学术性缺少一种深入的了解,甚至处于一种看热闹的状态,而且学术界也缺少对双年展的深 度介入和学术考察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认为,对于威尼斯双年展,既不要过分神化,也无法贬低。
对于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蜂拥而至的批评,崔峤表示:“这就像是第二个金色大厅的问题,名利所致吧,也是艺术界多年存在的问题。早些被关 注、批评、清理也许是对于当代艺术生态的一个好事情。我个人认为,艺术家的本质和初心是非常重要的,自省批评的独立精神应该一直存在。”她认为,世界关心 中国的未来,因此也迫切地想要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馆是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平台,应该呈现真实鲜活、具有温度和情感的中国,在繁杂社会景观之上呈 现它所面临的挑战及多种路径,中国内部的持续变革正是未来可能性的基石。”
关于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王端廷认为并不重要,主题都是一个大框子,希望能把各个国家不同的艺术都要装到这个框子里面,回过头来看双年展,让人 记住的其实是每一届的一些优秀作品。“从本质意义上讲,威尼斯双年展是展示世界最新艺术创作成果的平台,尽管这次展览的主题叫‘全世界的未来’,可以看出 参展的作品并不都符合这个主题,但实际上主题并不重要,展示世界上最新的艺术创造成果才是最重要的。”
由中国艺术家参与的肯尼亚国家馆展览引起轩然大波,“闹剧”“笑话”“文化殖民主义”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肯尼亚国家馆联合策展人丁雪峰则对记 者表示:“策展人根据主题自主选择艺术作品参加展览,本来无可厚非,何来文化殖民主义之说?”他承认:“这次展览是我早就做好的方案,首先获得了威尼斯双 年展组委会的认同,才找到赞助人,赞助人对我选择的艺术家也是满意的,他们也提供了一些建议,但是最终决定权在我和另一位策展人桑德罗。”
不论赞誉还是诟病,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还是能够吸引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藏家、业内人士来到这里。据说在今年威尼斯双年展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已经有10万人次进场参观了本次威尼斯双年展。
应遵守规则 加强学术探讨
“近两届双年展国内民间资本支持艺术圈做了十几个平行展,那些策展人都没几个提前去认真看场地的,以为像国内一样随便忽悠着凑个展览就OK了, 殊不知威尼斯双年展100多年了,啥好展览烂展览没见过,哪里糊弄得过去啊?”曾经做过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梁克刚表示:“中国艺术界在没有搞清楚威尼斯 双年展的深层结构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或者没渠道没机会进入核心圈子之前,仅仅跑来砸钱粗糙草率地做展览,基本上就是白给,产生不了什么重要的影响,也 难以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