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威尼斯情结似淡还浓

威尼斯情结似淡还浓

2015-05-20 08:46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我看来,中国艺术界如若真的想玩转威尼斯双年展至少还得再交10年学费。如果没有缜密的策划、有效的策略、高水准的技术后盾、因地制宜有的 放矢的务实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没有对国际艺术前沿趋势的判断,没有对当代国际社会人文理念的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是根本不可能在威尼斯双年展这个舞 台上玩出真正的精彩的。”梁克刚说。

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威尼斯双年展的“游戏规则”。杨卫对今年赴威尼斯的一些平行展、外围展提出了批评,“比如拿顾恺之、范宽、倪瓒、八大 山人和吴昌硕等古人的作品去参展,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当然不是说这些大师的作品不好,而是这样做,完全违背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宗旨。谁都知道,威尼斯双 年展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展示活动,将一些早已作古的历史人物邀来参展,无异于关公战秦琼,既混淆了当代艺术的价值,也扰乱了传统文化。”在杨卫看来,这是没 有遵循威尼斯双年展的游戏规则。

此次中国馆把音乐、舞蹈、建筑、纪录片集合展出。崔峤说:“很多国际媒体和观众很意外的是,中国馆竟然大力推介长期独立工作的中国艺术家、纪录 片导演、现代舞蹈家,非常坦诚而且有个性。我认为很多中西文化不同的地方不要回避,应该促成讨论交流,策划时要注意故事性和个人性,如何把一个扁平的常态 项目变成一个亲切的充满惊喜和诚意的故事,也许是一个新的角度和挑战。”王端廷则有不同看法:“这次参展的艺术家,除了有一个是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之外,其 他的都是所谓的跨界的、非当代艺术圈子里的人,这跟威尼斯双年展的宗旨有出入。”

长期关注和研究威尼斯双年展的王端廷说,中国第一次参加双年展是1980年,送去的是民间剪纸;第二次是1982年,拿的是民间刺绣。“中国人 参加双年展已经有30多年了,至今还没有熟悉和了解参加双年展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也没有熟悉双年展的规则。”他还直言,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从策 展人到参展艺术家也是超出了常规的,“威尼斯双年展本身是策展人制度,在西方都是以知名的批评家乃至学者担任策展人,但这次中国馆的策展是一个集体的策展 人和一个基金会,这是破了威尼斯的惯例的。”

“对于中国艺术家纷纷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做平行展、外围展,虽然有着‘镀金’的嫌疑,同样也因此而让更多的中国观众开始关注威尼斯双年展。”梁克 刚认为,“就威尼斯双年展而言,中国人现在不是参与的太多,而是参与的还远远不够,没有充分的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整体水准也就不可能提升更大。”

谈到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展示中国艺术的形象,崔峤表示:“中国艺术一向都太高大上,总是PK心态,也许应该换位思考,双向策划合作很重要,而不是 单向的文化输出。10多年的中欧文化交流经验告诉我,国家级文化艺术精品项目以及文化大师的媒体效应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下人文思想和代表性新 生代的挖掘,民间之间的自发交流也许更为重要,也应成为根本和常态。这方面,需要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人才的见识、自信、视野。”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