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籍作家叶永蓁和鲁迅的交往

文章来源: 人文温州   作者: 曹凌云

图片

叶永蓁旧照

一部作品的传世,除去作品本身有“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等相应的资质外,还要有好的机缘,比如契合客观环境、相符时代声音、满足社会需求,比如有名家的点拨、前辈的提携、师友的帮助。温州籍作家叶永蓁(1908-1976)的小说《小小十年》,就遇到了这样的好机缘。

那是1929年春夏之交,上海正是桃红柳绿、熏风入弦的最美时节。在亚尔培路的滨海中学任教的青年教师叶永蓁,经过十个月的创作,终于完成了近十万字的小说《枫叶》。他想发表,或者出版,但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不易。

《枫叶》是叶永蓁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叙写“我”(叶余)从十二岁到二十一岁这十年里的人生经历。在父亲和祖父的安排下,“我”进学校读书,不久父亲去世,祖父“尽自己的力”继续让“我”读书。这期间,“我”爱上低年级班的学友茵茵。后来,“我”得知茵茵被她的父母许配给“我”的同班同学赵泌,而“我”的祖父和母亲也替“我”订下“盲目的婚姻”。在伤心、痛苦中,“我”中学毕业,漂泊到广东,考入黄埔炮兵团,做了一名“勇敢的战士”,走向了“革命”的战场……

叶永蓁也不知道《枫叶》是否达到了发表或出版的要求,他想请名家、前辈审阅指导,他想到了鲁迅先生。虽然他没有见过鲁迅先生,但阅读过鲁迅的作品,读出鲁迅深切的爱国精神和人文情怀,知道鲁迅总是热诚地关心青年成长。于是,叶永蓁向朋友询问了鲁迅的地址,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这本《枫叶》初稿附上一封信,寄了出去,恳请鲁迅先生多提意见。

图片

叶永蓁故居

鲁迅收到了叶永蓁的稿件。这是一位陌生青年的来稿,也是一位无名之辈的来稿。工作异常繁忙的鲁迅,可以置之不理,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欣赏好学上进的青年。白天有各类事务和各种来访客人,他就在深夜抓紧时间阅读,他读得认真、仔细,《枫叶》的文字虽然粗粝,结构也显简单,但他被作品中的“直抒己见的诚心和勇气”打动了心,现实的喧嚣如同风沙扑面而来。同时,作品过于沉溺儿女愁绪,有太多的拥抱、接吻情节和直白的性表述。那年5月3日,鲁迅看完了《枫叶》,就把稿件寄回给叶永蓁,并复信告知读后的体会。鲁迅觉得作品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和人性深处的情欲固然可以,但当前国家内忧外患,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他建议作者对小说进行修改,不要局限于浓烈的恋爱,而要着重书写时代,对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作出反应,文学要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揭露现实黑暗。

叶永蓁接到鲁迅的信件后,欢欣鼓舞,本担心寄出的稿件如石投大海,不期今日却得到鲁迅的亲笔来信,给予他许多指导和鼓励。那时刻,幸福像一道亮光,照进了他的生命。鲁迅先生的建议让叶永蓁深受启发,他着手对原稿进行修改。那年“端午节前一天”的深夜,叶永蓁将书稿改毕,仍然夜不能寐,他想,当时取名《枫叶》,是因为开始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九月枫叶流丹的秋天,可是这题目并不妥当,得另取题目。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改书名为《小小十年》,因为该书所写内容“恰恰是十年”。此时天已透亮,晨光穿过门窗的缝隙照进房间,也照进了他的心里。

1929年6月15日下午,叶永蓁把改好的稿子亲手送给鲁迅先生过目,同时也是怀着敬仰之情前往拜访鲁迅。眼前的鲁迅面容消瘦,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言行间透着一股爽朗之气。此后,鲁迅又通读了《小小十年》,还提笔在稿子上批注、修改,删去“累赘的”“说理之处过于多”的文字。那年7月7日下午,鲁迅先生改讫《小小十年》。一个月之后的7月28日,鲁迅为该书作了《小引》,推荐到上海春潮书局出版,并予以资金上的帮助。

鲁迅先生对叶永蓁真诚以待,对《小小十年》不吝赞赏。他在《小引》中写道:“旧的传统和新的思潮,纷纭于他的一身,爱和憎的纠缠,感情和理智的冲突,欢欣和绝望的起伏,都逐着这《小小十年》而开展,以形成一部感伤的书,个人的书。”当然,作者在《小小十年》里过于表达个人情绪,仍有冗长枯燥的说理,故事也并非一个精彩的故事,描写人物也并不高明,而鲁迅先生却说:“好像缺点而其实是优长之处”,它“未曾矫揉造作”,“他描出了背着传统,又为世界思潮所激荡的一部分的青年的心,逐渐写来,并无遮瞒,也不装点,虽然间或有若干辩解,而这些辩解,却又正是脱去了自己的衣裳。至少,将为现在作一面明镜,为将来留一种记录,是无疑的罢。”

鲁迅对叶永蓁曾是一名英勇的北伐战士颇怀好感,对此,他如此评价:“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渐向战场的一段,无论意识如何,总之,许多青年,从东江起,而上海,而武汉,而江西,为革命战斗了,其中的一部分,是抱着种种的希望,死在战场上,再看不见上面摆起来的是金交椅呢还是虎皮交椅。”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鲁迅始终身体力行,他也希望年轻人不要畏惧艰险,勇敢地走向革命的战场,以鲜活的生命与昂扬的激情铸就民族的热血丰碑的英雄史诗。《小引》最后,鲁迅为作者寄托了美好的希望:“我极欣幸能绍介这真实的作品于中国,还渴望看见‘重上征途’以后之作的新吐的光芒。”

图片

《小小十年》书影


笔者翻阅《鲁迅日记》,从1929年5月3日到1933年9月21日,发现有二十二次提到叶永蓁,或“得叶永蓁信”,或“复叶永蓁信”,或“下午叶永蓁来”,或“寄叶永蓁信并画稿”等,这期间,鲁迅为叶永蓁阅稿、提意见、修改、介绍出版等。《小小十年》一书,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心血,同时也足以见证鲁迅先生对普通青年的关心爱护和提掖帮助。而对于叶永蓁来说,与鲁迅的相遇,是他一生中至关紧要的事,开启了他与文学的情缘,命运的齿轮也从此开始了转动。

1929年8月,《小小十年》由春潮书局出版发行,为三十二开本,分上、下两卷,封面和书中十二幅插图都是作者“因着一时高兴”而“动手画画”的。9月5日下午,叶永蓁在一本样书上恭恭敬敬地题上“鲁迅先生:这小小十年给您作我认识您时小小的礼物。后学叶永蓁谨赠”,并亲手送给鲁迅先生。《小小十年》的出版发行,让叶永蓁终于以青年作家的身份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可是,那年11月19日,《申报》副刊发文批判《小小十年》,对书中的革命观深为不满,“主角的从军,动机是为了自己”。1930年年初,鲁迅撰文《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为之辩护、还击:“我先前为叶永蓁君的《小小十年》作序,以为已经为社会尽了些力量,便是这意思。书中的主角,究竟上过前线,当过哨兵,比起单是抱膝哀歌,握笔愤叹的文豪们来,实在也切实得远了。倘若要现在的战士都是意识正确,而且坚于钢铁之战士,不但是乌托邦的空想,也是出于情理之外的苛求。”此文发表在1930年3月1日《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后收入他的杂文集《二心集》。

1933年8月,《小小十年》由上海生活书店以单行本重新出版。叶永蓁给鲁迅先生寄去三本样书,并写信感谢先生的厚爱。《小小十年》也渐渐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1934年2月,《小小十年》再版重印。

叶永蓁在上海除了创作小说《小小十年》,还写了不少散文、随笔、评论等,并陆续在报刊发表。1934年12月,生活书店出版了他的散文集《浮生集》,收有《献给母亲》《伤逝》《旧侣》等十二篇。此书于1936年3月再版。


日前,笔者走访了叶永蓁的家乡乐清市北白象镇高岙村。1908年,叶永蓁出生于该村一个中农家庭,并且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

高岙村位于瓯江入海口北岸,又三面环山,一派江流宛转、山影清幽、土沃风淳的景象。

我在高岙村老书记高元灯的陪同下,走访叶永蓁故居。故居深藏在高岙北路窄小的街巷里,门牌为12号,这是一座砖木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清末建筑,坐北朝南,正屋一层五间,中间是厅堂,两边各两间为居室,东西厢房各三间两层,房前空地为粗糙的水泥地。屋后由石墙围成一个后园,种有蔬菜,也养有鸡鸭。我站在小园里北望,可见隆起的山头,称为盘谷山。这老宅在当初算不上华贵的宅子,没有气派的门楼高墙,没有精美的雕梁画栋,也没有假山后花园,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但也规矩方正,南北通透,方便适用,足见这是一户务实厚道人家。

老宅子里还居住着三户居民,都是叶永蓁的族亲。主人叶秀青热情地邀请我坐一坐,喝一杯茶。我便小坐片刻。他说:叶姓老太公是从温州蒲州迁居而来,在高岙村是小姓,现在也只有十多户。叶永蓁有兄弟三四人,他是兄长,一家人居住在西厢房。叶永蓁的父母和祖父都很重视教育,1914年,年仅六岁的叶永蓁就到离家二十里外的乐清县立第三高等小学(现为柳市第一小学)就读,这是乐清南部很有声誉的学校。叶永蓁十二岁时,他的父亲亡故,在母亲和祖父的安排下,转学到温州府城的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附小读书。

1923年,叶永蓁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为温州中学),这是温州最负盛名的学府。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当时温州城乡已掀起近代教育的新风,学校崇尚文明新学,叶永蓁在学校里广泛接触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思想、新文化,眼界更加开阔了。他深知自己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刻苦、自觉、用功,但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宰割的现实,心中激荡着爱国主义的热血,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高喊口号,集会演讲,向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1926年,他初中毕业后,便离开家乡,远赴广州。他在广州原想报考中山大学,可考期未到,此时北伐的浪潮涌动,让他有心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中,那一年,他考入了广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五期。

那是烽火连天的岁月,叶永蓁入学不久即随军北伐,他一路上历经苦难和危险,却坚定追求着救亡图存的目标。他目睹封建军阀背靠帝国主义,互相厮杀,殃及百姓,国家受难,而英勇的北伐军从广东打到武汉、南京、上海,国民政府驻地也从广州迁到武汉。1927年1月他进入武汉军校学习,7月毕业后相继担任浙江警备师少尉排长、浙江省防军第一路军连、营长参谋。然而,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军阀为目的的国民革命却是以失败告终。这使叶永蓁倍感失望,他觉得自己受了“革命领袖”的欺骗,心中升腾起痛苦与愤懑,毅然脱离了部队,踏上奔赴上海的旅途。在上海,他不仅结识了鲁迅,还与钱君匋、郁达夫、谢冰莹、赵超构、楼曼文等文化界人士交往甚密。

人生总会谢幕,但作品往往不朽。叶永蓁和他的《小小十年》,因为鲁迅先生的提携和帮助,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之中。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叶永蓁《小小十年》,1985年《小小十年》被上海书店列入“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出版发行。1998年《小小十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新文学碑林”出版发行。今天,叶永蓁和他的《小小十年》,还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发挥着影响,有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锔瓷匠人颜鹏力:修的是瓷,也是“情”

颜鹏力正在工作室里锔瓷。 李明非 摄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9日电 (李明非)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便是锔瓷。锔瓷是一门民间手艺,用于修复破损的瓷器。用金属“锔子”将碎片粘合在一起,使瓷器恢复原状。那些独具匠心的匠人们会把“锔子”打造成符合破损瓷器的造型,比如蝙蝠、花卉、昆虫等,...4天前

专访画家杨正新:中国画要画得“凶”一点,但无论怎么创新,有一点不能变

近日,“守正创新——杨正新2024艺术展”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是上海中国画院策划推出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展”2024年收官之作,共展出杨正新的80余幅近作。作为海派绘画正脉传人,60多年来,杨正新的画越来越像他自己——洒脱、率真、从心所欲不逾矩。杨正新1942年生于上海。海派名...4天前

温籍作家叶永蓁和鲁迅的交往

叶永蓁旧照一部作品的传世,除去作品本身有“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等相应的资质外,还要有好的机缘,比如契合客观环境、相符时代声音、满足社会需求,比如有名家的点拨、前辈的提携、师友的帮助。温州籍作家叶永蓁(1908-1976)的小说《小小十年》,就遇到了这样的好机缘。一那是1929年春夏之交,上海正是桃红...4天前

穿越历史的凝视:《孟黎明先生像》见证时代变迁与人物风华

穿越历史的凝视:《孟黎明先生像》见证时代变迁与人物风华在艺术的长河中,肖像油画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宛如一扇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的人物风华,感受历史的脉搏跳动。近日,一幅名为《孟黎明先生像》的肖像油画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我们以穿越历史的凝视去赏析这幅作品时,不禁深深折服于它...5天前

觉醒时代——高维当代艺术家姬觉(晋晓艳)

觉醒时代——高维当代艺术家姬觉(晋晓艳)晋晓艳艺术评论宇宙浩瀚多维时空并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万物一体无始无终。我的艺术作品是高维时空的意识呈现。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追求视觉传达的思维禁固,观者通过意识共振向内观,让灵魂觉醒产生超时空意识联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多维时空世界。让心灵充满自在勇敢祥和喜悦。...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