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画家杨正新:中国画要画得“凶”一点,但无论怎么创新,有一点不能变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近日,“守正创新——杨正新2024艺术展”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举行。

此次展览是上海中国画院策划推出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展”2024年收官之作,共展出杨正新的80余幅近作。

作为海派绘画正脉传人,60多年来,杨正新的画越来越像他自己——洒脱、率真、从心所欲不逾矩。

杨正新 1942年生于上海。海派名家江寒汀先生入室弟子。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本科中国画系,同年入上海中国画院担任画师。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要画得“凶”一点

上观:听说,您的名字“正新”是您的老师江寒汀先生起的?

杨正新:是的,我的原名是“正兴”,江老师建议我把“兴”改为“新”。他特别关照我:你这个“新”不能“乱新”“邪新”,而是“正新”,路子必须是“正”的,要沿着中国画的路子来创新。

1959年,我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学习班(后来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我是上海中国画院培养的第一批画家之一。那时候,山水、花鸟、人物,各科都要学,西洋画的基础知识,比如素描、色彩、透视也都学过。从读大学开始,我就专攻中国画。

杨正新(右一)等聆听江寒汀先生(左一)讲画

上观:江寒汀先生画花鸟是一绝,除了他之外,您还受到哪些国画大家的指点?

杨正新:唐云、陆抑非、程十发、陈佩秋等上海中国画院的许多名家都对我有过提点、帮助。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四位先生:江寒汀、唐云、程十发和谢之光。前两位都以小写意著称,程十发先生与他们的风格很不同,他讲究线条,画得很自由、很有个性。

谢之光先生的笔墨大胆恣肆、构图巧妙奇崛,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我一直忘不了他临终前对我说的话:“你要记住两点:一是中国画不能把笔墨丢了,二是要画得凶一点。”“凶”是通俗的说法,我理解就是要有视觉冲击力。

杨正新《春色满园春色满园》2018年

上观:各位国画大家的提点为您打下了纯正的海派绘画的底子。那您后来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绘画风格的?

杨正新:30岁之后,我开始“离开”老师,走自己的路了,我画画的观念开始变了。20世纪80到90年代,我在国外学习了几年,遍览各大博物馆的西方名画,开阔了眼界,对西方的绘画心里有数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清楚了自己的根在中国,我要沿着海派中国画的路子向前发展,画具有海派特征的中国画。因此,我画画不论怎么创新,都是在海派绘画的基础上变化。

杨正新《风荷》2023年

创新不能丢了笔墨

上观:您是如何理解海派绘画的?

杨正新:海派绘画与岭南、京津等地的绘画都不同。海派绘画根植于上海的文化土壤,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古今中外的绘画特色,只要可以为我所用,皆可拿来。

上海中国画院既有林风眠、关良等一批融汇中西的画家,也有吴湖帆、陆俨少、贺天健、谢稚柳等一批坚守传统的画家,可谓百花齐放。正如程十发先生所说:海派无派,海派就是善于吸收各地的精华,自由、开放、包容。

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家虽然各有千秋,但都很讲究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如果不讲究笔墨,就等于放弃了中国画的特色。

现在有些年轻人在变革、创新的过程中非常讲究色彩与造型,求新求快,但不太在意笔墨,这是令人担忧的。

上观:笔墨看似简单,但并非一日之功。

杨正新:笔墨线条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张弛有度,能体现画家的涵养,表达内心的情感,是很难的。需要一定的火候,还要修养的积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看一张中国画,首先就是看线条。因为,看线条就知道这位画家对中国画的理解程度。正如程十发先生所说:好的中国画家必须要有好的线条。

杨正新《小鸟天堂》 2023年

上观:您认为海派绘画在当下应当如何守正创新?

杨正新:我们既要守住海派绘画的特色,但也不能保守。所谓创新,就是要符合当下的审美。如果年轻人不喜欢,一看到中国画就觉得老掉牙,那中国画就没有生命力了。我们要尽自己所能让人们看到海派绘画是在向前走的,让海派绘画生生不息,更加兴旺。

上观:这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些您的书法作品,非常特别。

杨正新:是的,我喜欢写大字,想给观众一种冲击力。我把书法当作抽象画来画,有浓有淡,讲究结构与线条。

杨正新《天道》 2024年

真诚直率地表达内心

上观:您与陈家泠、张桂铭被称为新海派绘画的“三剑客”,你们以各自的实践进行了融汇中西的大胆尝试。您是如何理解中西绘画的相通之处的?

杨正新: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多样、自由不羁,给了我许多艺术灵感。我喜欢马蒂斯和毕加索,尤其欣赏毕加索的绘画观念。毕加索80岁之后的画是那么自由,具有震撼力。他说,自己用三年时间就可以学习所有大师的绘画技法,但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让我想起老子所说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在这点上,毕加索与老子其实是相通的——直率、真诚地表达内心,乃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体现出纯粹的、儿童般的淳朴天真。

杨正新、陈家泠、张桂铭(左起)合影

上观:您曾经短暂地画过油画,为什么最终还是回到了海派中国画的道路?

杨正新:以前在学校里,张充仁、俞云阶等老师教过我们一些西洋画的基础。到国外游历后,我的眼界打开了,思想解放了,学了几年油画,尝过了油画的味道,就更知道自己应该走什么路。我觉得,我还是应当把画国画这一件事做好,而且必须立足海派中国画。不过,画油画的经历,让我对色彩很敏感,在后来的中国画中,我大胆应用了一些色彩。

杨正新 《悠然》2023年

上观:您这几年的创作力非常旺盛,一直在产出新作品,您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何而来?

杨正新:我几乎每周都会画一两幅新作品,只要有灵感就画。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如果没有灵感,画出来的画就没有生气。陆俨少先生说过,把气运到笔尖上,线条就活了。

我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可见我的心还没老。虽然今年82岁了,但我一口气还能画上三四个小时。我觉得自己的胆子越画越大,越画越有劲了。

有人问我今后画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还是老子那句话:“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题图来源:杨正新 《天生的舞者》


责任编辑:果然

最新推荐

锔瓷匠人颜鹏力:修的是瓷,也是“情”

颜鹏力正在工作室里锔瓷。 李明非 摄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9日电 (李明非)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便是锔瓷。锔瓷是一门民间手艺,用于修复破损的瓷器。用金属“锔子”将碎片粘合在一起,使瓷器恢复原状。那些独具匠心的匠人们会把“锔子”打造成符合破损瓷器的造型,比如蝙蝠、花卉、昆虫等,...4天前

专访画家杨正新:中国画要画得“凶”一点,但无论怎么创新,有一点不能变

近日,“守正创新——杨正新2024艺术展”正在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是上海中国画院策划推出的“海上名家研究系列展”2024年收官之作,共展出杨正新的80余幅近作。作为海派绘画正脉传人,60多年来,杨正新的画越来越像他自己——洒脱、率真、从心所欲不逾矩。杨正新1942年生于上海。海派名...4天前

温籍作家叶永蓁和鲁迅的交往

叶永蓁旧照一部作品的传世,除去作品本身有“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等相应的资质外,还要有好的机缘,比如契合客观环境、相符时代声音、满足社会需求,比如有名家的点拨、前辈的提携、师友的帮助。温州籍作家叶永蓁(1908-1976)的小说《小小十年》,就遇到了这样的好机缘。一那是1929年春夏之交,上海正是桃红...4天前

穿越历史的凝视:《孟黎明先生像》见证时代变迁与人物风华

穿越历史的凝视:《孟黎明先生像》见证时代变迁与人物风华在艺术的长河中,肖像油画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宛如一扇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的人物风华,感受历史的脉搏跳动。近日,一幅名为《孟黎明先生像》的肖像油画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我们以穿越历史的凝视去赏析这幅作品时,不禁深深折服于它...5天前

觉醒时代——高维当代艺术家姬觉(晋晓艳)

觉醒时代——高维当代艺术家姬觉(晋晓艳)晋晓艳艺术评论宇宙浩瀚多维时空并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万物一体无始无终。我的艺术作品是高维时空的意识呈现。作品打破了传统绘画追求视觉传达的思维禁固,观者通过意识共振向内观,让灵魂觉醒产生超时空意识联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多维时空世界。让心灵充满自在勇敢祥和喜悦。...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