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是面向公众的重要文化窗口,收藏艺术品的目的不仅在于推出优质展览与推进学术研究,更在于记录时代风貌、促进文化交流,并履行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教育职能。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作品进行长期保存、定期展出、学术研究、宣传出版,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藏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样是山东美术馆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山东美术馆将“让藏品活起来”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将静态的馆藏转化为公众可感、可触的动态文化体验。
“藏品是山东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也是‘艺游齐鲁’品牌的核心资源。我们坚信,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见、被感知。”在接受新黄河记者专访时,山东美术馆收藏部主任胡亚利开门见山地指出了馆藏工作的核心意义。

山东美术馆收藏部主任胡亚利
多维度“活化”藏品:让艺术走出库房,走进人心
2013年山东美术馆新馆竣工后,其设施、资金分配和收集机制发生了变化。新馆的使用让山东美术馆有更好的条件和能力投入更大规模、更多样化的收藏。新黄河记者了解,目前山东美术馆从藏品征集阶段开始,就会着手进行详细的归档与记录,在收藏艺术家作品的同时,特别注重对作者的艺术生平与艺术创作理念进行系统采集与归档。此举不仅旨在保存文化记忆,更着眼于后期的展览和研究。这种收藏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化的收藏方式,通过文字、影像、实物与作品相结合的综合保存方式,使藏品更具文化话语权。
如何让沉睡在库房中的艺术品真正“活”起来?胡亚利主任向新黄河记者介绍了山东美术馆从四个维度开展的探索。



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
首先,是让藏品活在精彩的叙事里。近年来,山东美术馆的馆藏展览逐步摒弃冰冷的陈列方式,转而致力于打造有温度、会呼吸的展览故事。例如,2018年8月展现家乡灵动的《水彩在山东——山东美术馆馆藏山东籍水彩画作者作品选展》;2022年7月以丹青笔墨礼赞绿水青山的《观此青绿——山东美术馆馆藏生态文明主题绘画作品展》;2023年8月带领观众穿越70载时光的《山水·时代·观看——山东美术馆馆藏山水画研究展(1951-2022)》;2024年7月探寻“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源流的《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以及2025年5月展出的关注艺术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前进的号角——山东美术馆馆藏中国画人物画研究展》……山东美术馆的馆藏展已多次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此外,位于美术馆四楼的常设展览《画述百年》也以艺术语言带领观众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百年征程。这些展览都是山东美术馆活化藏品、用艺术讲好齐鲁故事的有力证明。“我们希望观众在漫步展厅时,不仅欣赏艺术的精湛技艺,更能与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情感同频共振。”胡亚利这样说道。




时代前进的号角——山东美术馆馆藏中国画人物画研究展
第二,是让藏品活在广阔天地间,而非困于展厅之中。山东美术馆在举办馆藏展览时,常配套推出公共教育活动和艺术衍生品。例如“艺术星期五”品牌活动,就通过携带馆藏复制品走进校园,实现了“艺游齐鲁”从馆内向馆外的有效延伸。同时,那些定格在画布上的齐鲁风情,也被创意团队开发成各类文创产品,让观众能够“把美术馆带回家”,使艺术之美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画述百年”常设展览
第三,是借助数字与科技力量,让藏品活在无界的网络云端。为了让全国乃至全球的艺术爱好者都能无障碍地欣赏山东美术馆的藏品,馆方已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构建起一系列移动的艺术知识传播平台。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山东美术馆共收藏各类作品1万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综合材料、年画、素描、摄影、书法、壁画、漆画、陶瓷、漫画等多种流派与风格。部分作品已通过山东美术馆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这些艺术品经过长期保存、定期展览、学术研究与宣传出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艺术与社会价值,而网络平台无疑让这些展品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展示给全网观众。胡亚利举例说明:“比如近期配合‘蒙山高·沂水长’展览推出的公众号内容《藏品赏析·沂蒙颂 | 岳海波 李兆虬〈沂蒙红嫂〉》,就让观众足不出户也能深入了解藏品,真正实现了‘艺术无界,服务于民’。”

山东美术馆官方网站“收藏绘画”页面截图
藏品赋能与城市共生:做“有灵魂”的艺术综合体
藏品不仅是美术馆建立的根基,更是构成其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独特资产。这些藏品往往反映出一座美术馆的专业水准与独特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本土”艺术的特色与风格。探索一座美术馆的藏品,有助于认识和挖掘一个地区的艺术脉络与审美特征。
谈及山东美术馆藏品在全国的定位,胡亚利思路清晰地表示,与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大馆相比,山东美术馆选择了一条特色化发展路径——争做“特色鲜明的区域引领者”。
“数字化建设是新时代美术馆的‘新基建’。”胡亚利进一步解释,经过多年持续投入,山东美术馆的藏品数字化建设已从基础的“数据采集”阶段,逐步向“智慧管理”迈进。“我们牵头建设的‘山东美术馆系统馆藏资源共享平台’,现阶段正面向各地市及高校美术馆免费推广使用,目前已吸引18家场馆加入,录入藏品数据一万余条,致力于实现全省馆藏资源的互联互通。该平台依托‘山东省政务云’部署,共同打造一个集征集、管理和共享于一体的数字文化资源库。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可为全省美术馆系统藏品的综合管理、理论研究与藏品活化提供便捷高效的统一平台。”
在谈及山东美术馆收藏工作对“城市艺术综合体”的赋能作用时,胡亚利强调了藏品作为“内容基石”的根本性作用。她指出,美术馆早已不是孤立的“白盒子”,其收藏是艺术综合体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一个综合体,即使建筑再先进,若没有高质量的艺术内容作为支撑,也难免流于空洞。”她进一步解释道,山东美术馆有意识地系统收藏那些承载山东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作品,正是这些藏品,为综合体注入了灵魂,使其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空间,进而成为一座能够安放市民集体情感与城市记忆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美术馆才能进一步成为吸引人流、激发创意的“文化引擎”。高质量的馆藏展览是稳定的流量入口,而藏品资源更具备跨界赋能的潜力。


山东美术馆一楼西门入口-凤之美文创空间



山东美术馆一楼东南角-The Museum Shop 美术馆商店
面向未来:在保护藏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品牌化开发
谈到山东美术馆对未来收藏工作的规划,胡亚利表示,将继续深入挖掘藏品资源,更加系统化、品牌化地推进活化工作。例如,打造“藏品活化+”IP矩阵、深化馆校合作机制、探索跨界融合新路径等,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齐鲁艺术。
当然,一切活化与利用的基础,是扎实的藏品保护工作。胡亚利介绍,馆内已制定严格的保养与修复制度,定期盘库检查作品状态,问题作品及时修复,确保每一件艺术珍品都得到科学规范的守护。
此外,山东美术馆尽量让藏品成为连接公众的“社群纽带”,围绕藏品开展的各类美育活动,有助于在综合体内培育一个热爱艺术、持续参与文化的稳定社群。“这使得美术馆不再仅仅是一个‘打卡地’,而真正成为市民愿意反复光顾、沉浸其中的‘精神家园’。”胡亚利说。
山东美术馆的收藏工作,正努力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通过构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与活力的收藏体系,山东美术馆希望不仅成为城市艺术综合体的“点睛之笔”,更成为驱动整个城市文化创新与持续发展的“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