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林海钟: 从“传移模写”看中国画的现代传承

林海钟: 从“传移模写”看中国画的现代传承

2024-04-28 10:29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林海钟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林海钟 拟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意 中国画 40cm×28cm

用笔

绘画是什么?“六法”可以说明,古代没有什么中国画、西洋画之说,讲的只是对绘画的判断,应该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

“六法”的每一条都是绘画的精要,幽微精深,而其中“用笔”一条则是关窍。实践家以此入门,上达气韵,下至形象、色彩、位置等等,贯穿“六法”。品鉴者能依笔墨看画,当是内行人,自古如此。“六法”的“用笔”一条发展成今天笔墨的论述体系,庞大而丰富。元赵孟頫论“用笔千古不易”,清初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都是论述笔墨的名句。一直到近代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之说,可谓众说纷纭。史上实践大家于笔墨的只言片语,却是浓缩一生的经验之谈,笔墨之奥义,晦涩难懂,对后学者来说,其何难也哉!然欲深明其旨,也皆因境界而止步。潘天寿论中国画之难,一步一重天。参悟笔墨之境,亦步步是境。境界之事只可意会,言语难以道破。或云“只能与知者言,不能与不知者道也”,都是因境界故也。

今人解释笔墨,笔、墨者,工具材料是也,先于画。工具材料精良为绘事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历代亦有通达者,可不择笔墨纸砚,画亦能精妙。凡事皆由境而生,境界之差,无可定论也。笔墨是绘画学习的关键、实践家的窍门,今天早已成为初学与接引画学入门之途径,存遗在诸家课徒之中。然需从实践中悟出,自古有参悟笔法之说,悟得笔法方能登堂入室。汉末钟繇因读了蔡邕所遗笔法书籍,悟得笔法而终成一代书圣。传王羲之观鹅,意在鹅颈遒曲之意,悟得笔法。张旭、文同见天云行空,也悟得笔法。怀素路遇蛇打架,明悟用笔之法。书画之境岂能无笔法哉?

参悟

我以元末明初的名家王蒙(号黄鹤山樵)的作品《葛稚川移居图》为例,通过“传移模写”的方式对此幅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和创作,既是对“六法”的参悟,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品评标准的体悟与实践。黄鹤山樵用笔浑厚,笔势灵动,用墨苍润、雄奇,山石皴法从董源披麻而变解索、牛毛,画法更细腻出新。《葛稚川移居图》作为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坡角山石怪而奇,漏透而富有灵气,树木茂盛而叠翠,古木参天而雄伟,人物于其间,灵动而意趣淡然,用笔率意而用干墨皴擦,苍茫古淡中,牛毛解索之皴,似经意又不太经意,点画精微,所谓轻重缓急,八面生意。赋色淡雅,用浅绛作底,以石色渲染,能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境界。

对于中国书画的传承需要我们去参悟,如何来参悟自然各有心得、各有所法。需要提出的是,我所论说之传承和“传移模写”之法,并不是否认创新,恰恰相反,我认为不管是“师古人”“师造化”“师己心”或者“创新”都是我们的传统,都是方法和途径,而非目的。我们的目的正是如何通过这些途径真正地明白和印证绘画之道,去传承和接续文脉,走出自己的绘画之路。■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