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瓦卡奖在深圳龙岗红立方公共艺术馆举行
在《从提示到思维》章节当中,AI提示词探索者观星人探索了提示词与诗歌,人类协同 AI创作与创作诗歌的相似性。以及从而发展的创作策略和认知建议。网络知名的“提示词之神”李继刚,提出了“压缩式”“场域式”“结构式”“共振式”四种提示词策略,看似是提示策略。实则是人类面对AI 这面镜子的自我审视。在两位使用者的分享后,韩国汉阳大学的李慧敏(Hymin Lee)教授,则从另一个用户体验的角度,深入分析语言交互,探索如何挖掘普通语言后的深层含义。
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圣玺形容这一经历为一场“进化”,范圣玺的研究聚焦于设计行为学与认知学,他认为,这两者的底层逻辑正是AI与设计融合所需的核心。在《行走在现实与虚拟的边缘》的主题分享中,范圣玺表示,AIGC工具使得人类的多种行为发生转变,一部分思考转化为阅读与判定,一部分创作变成表达、选择与统筹,AIGC等工具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的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的引导者。AI的出现使得对于认知行为学的研究应当更加深入。
在《从独创到共振》的章节,0086联合创始人、Teamlab中国区数字展览引入者戴安,分享了此前作为合作单位,为Teamlab策展的展览核心是将用户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而近年随着AI的出现,他们更进一步,聚焦观众作为艺术作品的输入,成为创作者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奇点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冠军在《重思艺术:AIGC与后人类创造》中指出,人类与AI的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Intra-action),在此之上,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共创(Sympoiesis)诞生,强调人与 AI 的协同创新和创造,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合作过程。吴冠军院长在讲述中引章据点,横跨多个学科,甚至量子力学,在场观众连连惊叹.
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数字艺术家斯佩拉·佩特里(Spela Petric),来自荷兰的奥地利维也纳认知科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斯皮·布兰卡(Spee Blanca)均远程参与《从行为到感知》章节的探讨。斯佩拉通过让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植物互动,探索了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检视了算法与植物的潜力,还反思了技术对自然界的干预与共生。斯皮布兰卡作为荷兰奈梅亨大学神经内科主任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巴斯蒂安·布洛姆(Bastiaan Bloem)团队的一员,分享了团队研究成果中关于神经递质与艺术创作的关联,并提及了对于AI创作艺术的看法。他们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时候对病人使用了外源性多巴胺物质,观察到部分病人的创作欲望与水平均获得增长,这可能与药物中对中脑边缘通路的刺激有关系。艺术创作不仅与技能相关,还与神经系统对动机、灵感和奖励的调解密切相关。这两位专家的研究对传统的创作提出了颠覆,人的灵性不再特殊,与AI的界限似乎被逐渐消解。
而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影像实验室副主任、青岛科技大学国际影像艺术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在该章节中专门探讨《媒介哲学视域下中国水墨艺术的媒介演化逻辑——从具身性到AI算法转译》,表示中国传统艺术与人工智能在深层结构上展现出内在共融。胸中有丘壑的艺术观念,正如视觉模型通过海量图形训练形成意境般的符号空间,既是记忆的沉淀,又是创造的源泉。釉料在高温中的自然流淌形成的随机之美,仿佛也是工匠在偶然中的必然选择,也对应着AI创作者的选择之美。这又赋予了AI创作灵光的理论基础。
著名策展人、艺评家、艺术家陆蓉之带来的是《感知的灵光》的演讲,从艺术史与个人艺术经历的感知演化来看人工智能视觉时代同样具备本雅明口中的灵光——正因为人工智能能生成海量的图像与答案,所以审视与选择,阅读与决定更加重要。陆蓉之正与她的人工智能伙伴任智安协作,让艺术精神得以在与阿尔兹海默的对抗中延续。同时,陆蓉之高度赞誉本届瓦卡奖,并表示“办瓦卡奖的意义在于找到优秀的年轻人,当他们有优秀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如何将其推向国际的舞台上被看见。”
数字艺术家郭锐文主要通过编写代码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分享了他的作品以及相关算法与数据结构。他的创作与思考过程,包括递归结构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无概念的视觉化表达,以及数据结构的迭代升级。同济大学AI与艺术创研中心实践导师、“实践编程”创始人罗霄在《从规则到流变:生成艺术与AI的再对齐》演讲中,探讨了 AI 技术的实时性,使得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从“规则性”走向“流动性”的关系转变。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创作姿态。值得一提的是,罗霄连续两年莅临瓦卡奖现场,深切感受到今年“观众专业水准、作品质量与厂商参与度均有大幅提升”。
《从观察到沉浸》章节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AI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朕呈现,他分享了其在超感知沉浸式电影《寻窟》中的实战经验,除了通过 AI 降本增效,也发现了沉浸式内容的全新视听语言,并且对未来的沉浸式内容提出了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颠倒梦想,破茧成蝶四步的趋势预测。
基于嘉宾的精彩分享,野菩萨与赵伯祚关于大会做了坦诚的收尾总结。无论是从视觉创作者的角度,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亦或是AI模型开发者的角度来讲,全新的创作方式让人们要面对全新的认知行为学,而重新塑造自身。基于未来学视角,在 AI 加持下,感知作为新的用户输入,让观者即时的创作,沉浸式的创作,群体化的创作,都会深刻地改变这个创作本身。未来,AIGC创作者们也许会作为一群个体,实时高效地与彼此交流,与机器交流,一言不发,却酝酿着一场沉浸式的信息风暴。这种交流方式,也许就是未来的AI艺术本体。
而 AI 时代下,学者专家的新智涌现也使得AI 艺术的理论大大超出了原本的框架。众多讲者的内容涉及观念颠覆,新概念的引入,有批判,有互文。这正是本创想剧场的模式会产生的结果,一群人通过一起作品,创作,交流,一起真正涌现,形成更为宏大的框架。
两位收尾嘉宾宣布,本届瓦卡奖AI全球视觉工作坊圆满结束。这些多元声音共同勾勒出当前人工智能艺术生态的丰富轮廓。他们传递出一个共识:AI不是艺术的替代者,而是激发创造、重构语言、延续文化的协同力量。

第二届瓦卡奖AI竞技日全球AI视频生成厂商支持的民间超级创作者合影
10月19日,瓦卡奖AI竞技日暨海艺超智竞技场,由BATTLEVERSE、LUMIER.AI与故事接龙联合呈现,最大亮点可谓是史上首次将全球AI视频生成厂商支持的民间超级创作者团队成员集结在一起参赛,通过同台竞技的方式,共同创造了一个突破性的行业创举,并向公众展现了AI视频生成技术的魅力。海艺SeaArt、海螺MiniMax、拍我PixVerse、可灵Kling、悠船Midjourney中国实验室、Gaga、Vidu七支顶尖团队同台展开限时命题对决。他们需要在两小时之内,根据现场公布的命题,创作出一段时长超过30秒的视频。值得一提的是,每支参赛队伍的作品只能使用自家AIGC工具来进行创作。
比赛现场氛围异激烈,各队凭借差异化技术路线与创意表达,展现出AI视频工具在风格化输出、多角色控制、动态生成等维度的成熟能力。此次竞技比赛不设排名,而是评选出包括最佳作品奖、最佳动态奖、最佳美学奖、最佳画质奖、最佳人物神态奖等多个特别奖项,以表彰在不同维度中表现突出的模型与团队。竞技日后半段赛程则聚焦于高校力量与行业生态,分设“全国高校AI电竞锦标赛”与“专业AI电竞联赛”双赛道。八强高校选手在随机命题下展开极速创作,展现Z世代的AI想象力;而专业组选手则通过复杂叙事场景的构建,推动AI视频技术向更高阶的应用层面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