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怎样的地理人文塑造了有“霍元甲精神”的广东美术?

怎样的地理人文塑造了有“霍元甲精神”的广东美术?

2025-11-18 13:40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展览现场

地理的决定性并非不可打破的铁律。葛剑雄特意在理论中留下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辩证空间——他提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更适用于解释群体现象,而天才的艺术家个体,完全可能凭借其超凡的感知力与创造力,突破甚至超越地理的藩篱。他以二十世纪艺术巨匠林风眠为例进行了阐释。林风眠的籍贯是广东梅州,他艺术风格的形成,更多地源于留学法国所受的现代主义洗礼,以及其后在上海、杭州长期生活与教学所汲取的文化养分。

陈春声对此表示赞同,并补充了更为动态和深刻的视角。他指出,即便在林风眠晚年回忆梅州家乡景象的作品中,他所运用的也是充满个人特色的现代绘画笔触,而非传统的国画范式。“大家都以为我们在这里看到所有的作品就代表广东地缘的艺风,这个格局就小了。”

汤哲明用了一个生动而有力的比喻,他将广东文化类比于曾风靡全国的电视剧《霍元甲》及其主题曲中蕴含的精神。他认为,广东近代画家远渡重洋,其核心驱动力正如“霍元甲”那般,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扎实的写实技术以强壮自身。他分析道:“因为在广东近代美术以前,中国都是文人画,半抽象的,老百姓看不懂。广东近代的画家实际上都是去学写实绘画的。”这一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感——他们将艺术视为启蒙与救国的工具,致力于将传统文人画从半抽象的“书斋高处”拉回现实,转变为老百姓能看懂、能感知,更具现实关怀与社会功用的艺术形式。这不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一种“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渐已醒”的文化觉醒与实践。广东画家,正是以艺术为拳脚的“霍元甲”,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擂台上,打出了有力的一击。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