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黄文强,又名黄石,友閤轩主、号四明山墨客,祖籍甘肃天水,现定居北京。本科学历,先后毕业于京华美术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简牍书法院院长,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物资学院特聘书法教师,北京通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家,甘肃画院院聘书法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酒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会员,甘肃省美协会员,酒泉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参加全国展览及获奖情况: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主题书法大展,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临帖书法展,全国第八届万宁中小学师生作品展优秀奖,第三届张芝书法篆刻展入展,甘肃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甘肃省第四届张芝奖书法大展创作奖,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二等奖,甘肃首届、二届简牘书法作品展特邀,全国简牍名家邀请展,首届全国农民书法大展,2017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书法家。
书画艺术的当代觉醒与东方美学的永恒呼吸
——黄石
在宣纸与绢帛的褶皱间,中华文明的魂魄以墨色凝结成永恒。甲骨文的刀痕里藏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敦煌壁画的朱砂中浮动着丝路驼铃的回响。当王羲之的《兰亭序》以“永字八法”勾勒出东方线条的哲学——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文人笔墨便不再仅是技艺,而是天人合一的道统传承。
中国书画的根系,深扎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土壤。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以高远、深远、平远构筑起山水画的时空维度,让观者在“可行可望”间步入“可游可居”的诗意栖居。八大山人的孤禽白眼、徐渭的狂草葡萄,皆以“墨分五色”的氤氲,将生命的悲欣写入枯润浓淡的辩证。那些钤印在卷轴边缘的朱砂,恰似文明年轮中不灭的火种,见证着“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学完形。
一、破茧与重构:新时代语境下的艺术突围
当数字洪流漫过宣纸的经纬,书画艺术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故宫博物院以4D技术重现《千里江山图》的层峦叠翠,让青绿山水在光影中流动,这样的探索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科技为笔,续写“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老箴言。
二、创造性转化:东方美学的当代基因重组
当代书画的觉醒,始于对传统基因的解码与重组。艺术家徐冰的《地书》将甲骨文符号转化为全球通用语言,曾翔的“吼书”表演虽争议不断,却撕开了书法仪式化的外衣,释放出原始书写的情感张力。在岭南画派纪念馆,青年艺术家将“没骨法”与赛博朋克美学嫁接,让水墨荷花在霓虹光影中绽放出赛博格的禅意。
这种转化更在生活场域悄然生长。苏州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中,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化作茶席上的琉璃镇纸;北京胡同里的新中式书店,以“飞白体”霓虹灯重构了《快雪时晴帖》的墨韵。用动态捕捉技术演绎《韩熙载夜宴图》,让古画人物在虚拟空间中起舞时,传统艺术正以“数字孪生”的方式重获青春。
三、培根铸魂:构建文明新形态的东方坐标
中国书画的复兴,本质是文明主体性的重建。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中,散落全球的1.2万件珍品通过数字扫描重聚,构建起前所未有的艺术基因库;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计划,让千年壁画在区块链上获得永生。这些实践印证着: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复刻传统的标本,而是激活其生长性的基因。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画艺术正从庙堂走向人间。云南鹤庆的银匠将《溪山行旅图》錾刻为茶器纹样,陕北剪纸艺人用红色窗花重构《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韵律。当90后插画师以《山海经》神兽为原型设计冬奥吉祥物,当社区书法班的老人们用颜体楷书写下“共同富裕”的标语,艺术终于回归陆机《文赋》所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本真使命。
站在元宇宙的入口回望,中国书画艺术如同一条奔涌千年的墨河。从仰韶彩陶的纹饰到AI生成的数字山水,变的始终是载体,不变的是“以艺载道”的精神内核。当我们在故宫倦勤斋的通景画前戴上VR眼镜,在《兰亭序》的数字化摹本上触摸王羲之的笔势起伏,便会懂得:真正的传统从未死去,它只是以新的形态,在每一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用中华文化浇灌文艺之根,既要如黄宾虹“五笔七墨”般深研传统的密码,更需怀揣林风眠“调和中西”的胆魄。唯有让书画艺术既扎根于五千年文明的厚土,又舒展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方能孕育出属于新时代的《洛神赋图》与《祭侄文稿》——那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的又一次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