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常安 《佳辛的鱼塘·5》 2018年 (图片由常安艺术工作室提供)
彭常安的生态关怀,既非浪漫主义的怀旧,亦非激进环保主义的宣言,而是通过视觉语言的微妙平衡,揭示技术文明对生命网络的系统性暴力——这种暴力不仅是物理的,更是认知的。
三、艺术本体的突围:在数码时代重提“手工”的寓言
在AI生成艺术、NFT数字藏品的冲击下,彭常安坚持油画媒介的创作,恰是对艺术本体价值的重申:
笔触的伦理意味:画面中细腻的手工笔触(如鱼塘水纹的层层晕染)与高架桥的机械线条形成对抗。这种“手的劳作”本身即是对工业化复制的抵抗——每一道笔触都是身体与材料的对话,宣告个体经验不可被算法穷尽。
慢速美学的政治:在《佳辛的鱼塘》中,静止的高架桥与流动的光影构成“速度辩证法”。当高铁时代将“即时到达”奉为新教条,彭常安却以凝固的构图邀请观众“驻足凝视”,在慢速观看中重获沉思的权利。这暗合了韩炳哲对“倦怠社会”的批判——艺术成为对抗效率暴力的庇护所。
在此意义上,彭常安的油画不仅是图像,更是行动:通过坚守手工性、拒绝即时性,他将艺术实践转化为一场“微小却顽固”的文化抵抗运动。
彭常安的艺术证明,在“进步主义”与“怀旧主义”的二元对立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路径——既不沉溺于技术乌托邦的幻觉,也不退守文化本质主义的堡垒,而是以诗性智慧在技术现实中开凿裂隙,让被压抑的自然哀歌、被遗忘的手工伦理、被边缘的地方知识重新发声。这种艺术不是答案,而是提问;不是宣言,而是邀请。
当透纳的火车仍在19世纪的暴雨中轰鸣,莫奈的蒸汽仍在19世纪末的车站里升腾,彭常安的鱼塘上空,高架桥的阴影正将21世纪的阳光切成碎片。这三重时空的叠印,最终指向艺术最本质的使命:在时代的断裂处,以美的脆弱性守护人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