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2025-05-20 10:13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纪事  作者:米艾尼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走出疑古时代

殷墟博物馆里陈列着小屯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在中央研究院主持的安阳前后15次发掘中,一般认为成就最高的,是第十三次挖掘中H127地下档案库的发现。

这个在小屯发现的地下贮藏坑里,堆着数以千计的字甲。

1936年6月12日下午四点,根据工作安排,李济他们即将结束这一天的挖掘工作。

他们的工作一般是五点半收工,结果在一个半钟头的时间里,不过半立方米的土中,挖出了3760块龟板。

于是,单为了这个坑,他们第二天又整整挖了一天。文物的数量和种类远远超出了李济的想象。太阳下山的时候,他们只取出了埋藏珍品面上的一小部分。

消息不胫而走,立即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出于安全考虑,有人提出把这坑甲骨整体“搬家”。

他们又花了四昼夜的时间,最终把堆积成一体的甲骨整体挖了出来。这个巨型的甲骨堆积块重达数吨,在场的考古人员都上手也没法搬动。最后是找到了一家棚杠队,动用了64个壮小伙儿,用木杠肩挑背扛,整整折腾了两天才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了火车站。几天以后,甲骨运到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所在地南京,安放进了图书馆大厅里。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成功剥离了档案块中的甲骨,数量之巨令人惊叹:一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占史语所15次发掘出土甲骨片总数(24918片)的68.6%。而在百年来殷墟出土甲骨片总量中,H127坑的甲骨数量也占十分之一还多。

根据甲骨文断代研究,这个坑里甲骨文的时代为商代武丁时期。如此巨量的甲骨只能是有意贮存的档案库,存储地只能是商代都城。

《史记》记载,武丁是商代第二十三位君主,他的叔叔、商代第二十位君主盘庚把国都搬迁到了殷,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到武丁时期达到顶峰。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在这个著名的H127坑发现以前,李济他们已经找到了商王朝的王陵区和宫殿区,证实了《竹书纪年》关于商代晚期都城地望的记载。而H127坑的几千片龟甲,使得殷墟曾经是商代晚期都城成为不可动摇的结论。”唐际根说。

殷墟考古带给中国史学界最重要的结论,是把中国的可靠历史推进到了商代。

此前,根据断代的最精确方法和最严格标准来测算,中国可考历史的始年可定为公元前841年。这个时间约为殷商灭亡后的200年。

而安阳殷墟的发掘,让在这之前若干的历史空白点,获得了实证。

成汤伐桀、盘庚迁殷、武丁拜相、商纣淫乱等传说,在考古证据的印证下,不再只是典籍中记载的“故事”,而是一个个确实可考的史实。

这样一来,有物证可考的中华信史向前延伸了1100多年。因为此前只有典籍记载,并无实物证据,西方不承认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

非但西方,中国史学界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疑古”思潮笼罩。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人是“疑古派”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观点就是胡适所说“东周之前无史”。周代青铜器,是当时能够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历史物证。“疑古派”对东周之前无物证历史的态度是“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从殷墟开始,史影变成了信史,中国的史学家逐渐走出了“疑古时代”。那一代的中国史学家,对中国的大量早期文献,特别是司马迁《史记》中资料的高度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新启动了中断十余年的殷墟挖掘,在小屯设立了考古工作站。此后数十年的田野发掘中,殷墟的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就。

时至今日,殷墟成为备受全世界关注的历史文化遗址。殷墟博物馆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甲骨文发现地”六个字。殷墟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如此,它是中国考古学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2016年3月22日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