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罗玉鑫: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出灵性

罗玉鑫: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出灵性

2025-08-29 11:15 文章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罗玉鑫和她的猫(受访者提供/图)

应照内心的画

在广州画院工作了九年后,罗玉鑫2019年前往北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继续攻读博士。在北京的那几年,她每个周末都去798看展,一逛就是一整天。“通过学习去参观很多跟国画无关的一些当代艺术展览,我觉得对我的思维开发特别有帮助!”

博士毕业时,她写了一篇远超要求的16万字论文,探究的是中国古典绘画的光影表现。

“因为什么机缘想写这个题目?我画室外面的阳台种了很多花草。每天下午,太阳西晒,走廊的地上就会有那些植物的投影,有风吹过它们就在动,好像一个水墨的长卷。冬天的时候,我会在外面晒太阳喝咖啡,看到这些会觉得特别感动。

看着这些光影,我就在思考古人应该也能看到光影,但是为什么中国画不画光影?我就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翻古代的那些画作,找到底有没有画光影。后来找到有一幅北宋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其中四个人在山里面,有四个投影。但是你看一下他的题跋——苏轼的《后赤壁赋》,就是‘人影在地’。因为它整个长卷里面其他任何的东西都没有投影,包括山、任何的草木、船、后来的场景都没有,就只有开头那四个人有投影。它其实只是做一个诗文的呼应,并不是贯穿于所有的投影。我就觉得很好奇,其实古代的中国画家能看到也能画投影,但是他们基本选择不去画,这是为什么?我就带着这个疑问一直去做研究,完成了我的博士毕业论文。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国古人画光影,是画他所理解完以后的光影,而不是客观的固定的光影。他们游玩山水以后,回到自己的案头去画,是画自己心中的山水,并不是在写生。你画客观的山,如果你前面有棵树,整个景观都会被遮挡住。就像我画室里挂的那幅《溪山行旅图》,你可以看到它的视角有平视的、有仰视的、有俯视的。怎么去解决这种空间布局,就是要把整个溪山行旅理解完(再去画)。

西方重再现,以写实为主;我们重表现,以写意为主,是画我们理解的景和物象,而不是画眼睛所看到的实物。我觉得古人太伟大了,这种思想也会影响到我后面画的一些作品。它会让我的作品更加有想象力,要突破时空,不要限制在某种时空里面,可以更加大胆一些。我觉得这是古人给我的一个鼓励。”

博导也鼓励她大胆地画。“我的博导他有一个理念是既要当代又要笔墨。他的作品就很抽象,他说不管画的是什么,叫不出名字都没关系,只要画面好看,要有冲击力、吸引眼球。”

从北京回来之后,罗玉鑫开始挑战北极熊等更不常见的濒临灭绝的动物题材。她最新的一幅作品是一只娇憨的北极熊趴在石头上香甜地睡眠,头顶一轮巨大的月亮。这个画面源于《动物世界》的其中一帧,同样经过了她的大幅改造:“绝对要调整,不能照搬,照搬是最忌讳的。看到那种它生存的一种场景以后,根据自己的一种意境去做一个转换。”

“这个作品我准备叫《寂照》,一只熊、一座山、一轮月,很寂静。这月亮像苏轼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是这个阴晴圆缺是真的吗?其实就是我们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所以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月亮,它是有缺有圆的。实际上它一直都是这样,没有变过,只是我们看到它好像在变。我当时想画这个场景,还有取这个名字,就是想说我们还是要在一个很孤独很安静的环境里做一个自我思考,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幅画也是影射我自己的一个思考。我觉得我的画面不单单是一个还原的场景,都是为了要表现我的内心想法。”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孙凌宇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