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阔海掬浪》大姐不只画了中央火车站

《阔海掬浪》大姐不只画了中央火车站

2025-10-29 12:0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个偶然机会遇见一位高人。此高人貌不惊人,但就是她画了悉尼的中央火车站,还获了奖,得到新州美术博物馆馆长的道贺并与她握手合影留念。

 ddui623ax3kpelzmyb.png 

著名国画家陈秀英

 那是在水云间的一个晚饭时刻,我端着饭碗走进了书法家大哥王永德他们的房间。桌旁已经坐着一位大姐,见我进来热情招呼我“坐下一起吃”。

“这是陈秀英,画中央火车站的大画家,”永德大哥给我介绍。她?就是她?我瞪大了眼睛仔细端详,把眼前这位大姐和我印象中那幅中央火车站的美术作品联系起来。

“就是爱好,”陈大姐平静地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听了这两句看似简单的话,我眼前这位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大姐那形象更加高大了。职业习惯促使我必须深入了解一下她,便约了时间详谈。

ddui6cbutybzjl1bom.png 

在画展开幕式上 

原来,陈秀英大姐的父母是革命老前辈,父亲是河北某地区游击队长,母亲是武委会主任。1946年刚刚出生,婴儿与母亲住的地方就被敌人放火烧毁,是父亲碰巧回来把他妈母女抢救出来。由于对敌斗争形势需要,父母无法带孩子,就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等她在老乡家长到7岁时,父母转业到湖北荆州工作并定居下来,才把她接到荆州。

小英子从小爱好绘画,小学时经常在自己课本、同学书本上画画,被送绰号“老秀才”。中学时代对画画已是如痴如狂,更喜欢随意的自由的创作。1966年考取广州美术学院,但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就未能入学。后来下乡当农民、进工厂当工人也一直痴情画画,画笔随身带,积攒下写生白描稿一摞一摞的。

ddui6mn35cvgcnvr9r.png 

《喜相逢》

1972年,大姐的命运迎来了可喜的变化。大学恢复招生,天随人愿地成为湖北美术学院的大学生。1975年在中国画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荆州博物馆从事文物展览设计工作。1980年调荆州群众艺术馆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展览工作。

大姐身处艺术平台之上,本职工作就是画画,所以她每天泡在水墨颜料之中,提着笔画完这个画那个。长期的淬炼、执着不已的追求和与生俱来的灵感,使大姐的现代中国画作品独具魅力,价值不凡,成为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当代艺术领域里强有力的一只独秀。她因为生在北方,又长在南方,女性艺术家画风奔放面细腻,既蕴涵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叛逆的新生代精神。在三年的艺术学院学生时代和随后近三十年的独立创作中,陈秀英饱含着热情,经受着内心世界强大的艺术驱动力的鞭策和启迪,不折不挠地在自己丰富的精神领域中将现代中国画推进到一个绝对与众不同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独特的艺术空间里,她的中国画作品不拘泥于任何已经存在的风格或形式,自然随意而又令人回味,如鱼得水的手法之下产生了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作品。她的写意人物画对象多是千姿百态,无忧无虑的儿童。简单流畅,若有若无的线条勾勒出儿童的夸张形象,配以浓淡深浅不一,活泼生动的色彩,再加上她特有的幽默情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诞生出一幅幅唤醒现代人纯真质朴天性的现代国画作品,如《两个小鱼翁》《悄悄话》《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喜相逢》等等。

ddui6zr9fe00busosd.png 

《吉祥童子》系列之一

对工笔画的创新,大姐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和兴趣。她选择了来自民间的最俗的题材,如《渔歌》《金观音》《钟馗《洞房花烛》《门神》等等。她不知疲倦地在画面中实验着浓烈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同时将强烈的现代精神融入其中。来自民间传统生活中的形象和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使这些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装饰效果和浪漫的反差,表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传统人性受到现代和外来文化巨大冲击时产生的迷惑美,也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心胸宽广,善于接受和改变的乐观态度。

ddui7czcgpq81w5anz.png 

《十二生肖画》(局部) 

在艺术上更大的成功是运用中国画材料进行的半抽象创作,如“龙”系列和“脸谱”系列等等。她的抽象既不同于传统国画的以虚带实的写意,又不同于旅法华人画家赵无极用油画形式表达中国画精神的嫁接艺术。大姐的现代抽象中国画运用了传统又超脱了传统,运用了现代也超脱了现代,是以自由精神表达个性的典范之作。她一心一意地怀着孩童般的烂漫和执着创作着她自己的“现代中国画”。由于大姐经历了现代中国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给中国人带来福裕希望的改革开放,这一代人非同寻常的人生感受和社会体验在大姐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强烈地被展现出来。她的艺术作品的集合,就是一套独特经典的现代中国艺术感受录。

大姐的艺术追求与一系列的成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纳为正式会员,并且担任了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省荆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荆州市女子书画研究会顾问、荆州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本世纪初,由于独生女儿在澳洲成家立业生子,需要大姐的帮助,大姐便于2008年年底离开荆州来到悉尼。但她深信,无论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华人居住,就会有中国书画的存在,中国书画艺术在澳大利亚也应该可以生根开花。 

ddui7l0k2jd1zo4da3.png 

《春牛迎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2000年世界和平艺术展》中获奖并被授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签发的“杰出艺术创作者”称号证书

 在异国他乡的体验和感受给她带来了许多全然新鲜的灵感,内心那股创作冲动随之像喷泉一样难以遏制。尤其是,当大姐来到位于悉尼商务区Eddy大道前的Central Station(中央火车站)时,整个人都被这座宏伟的建筑吸引了。她凝神注目那古老的砂岩图腾,高耸的古旧钟楼,不由地想象,百十年前的这里,站台上汽笛声声,蒸汽弥漫,大厅里人声鼎沸,车站外车水马龙,那是怎样的壮观与浪漫。“这样的建筑应该是我艺术创作的最佳素材,”大姐这样想着,对悉尼中央火车站的兴趣越来越浓烈,常常伸手抚摸它伟岸而厚实的墙体,上下打量它高大而敦实的支撑柱。经过多次全方位的观察,更加被这座历经岁月洗礼、传承至今的维多利亚风格百年建筑所震撼,萌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

ddui7td9qos1bt9mp7.png 

获奖作品——《悉尼中央火车站》(局部)

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姐画了火车站写生稿,拍了很多有关创作需要参考的照片,查看了一些关于悉尼中央火车站的介绍和报道。此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适合的绘画语言。

自幼对绘画的爱好和美院正规学习,使她具备了扎实的绘画技能,在长达近四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她积累了比较深厚的创作经验。不甘墨守陈规喜欢创新的性格,使她有了相对开阔的艺术视野。尽管如此,她仍觉迷茫不知如何才能充分表现出悉尼中央火车站这百年老建筑的古朴优雅和高贵。

对大姐来说这是一个新课题。经过苦思冥想、不断揣摩,画了不少草图,做了不少的实验,进一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终于捕捉和把握了悉尼中央火车站的总体神韵。

最后大姐决定以高二米宽四米的全景式构图,运用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来表现这个主题,希望能以超脱传统融入现代的绘画风格,将这幅《悉尼中央火车站》推进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空间,使观者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觉效果。她将画面基调定为暖赭色以表现主体大楼原始的色彩美感,笔触描绘采用自己独创的熟宣写意技法,以表达古老建筑的古典优雅;采用绘画中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将主楼东西二侧面同时进入画面,并延伸至进出火车站的铁路和轻轨。建筑上方是大面积的天空,如何去表现十分重要,大姐从中国敦煌壁画中获取了灵感,用代表好运的红和黑色在天空中布满了极具装饰风格的流动云朵,借鉴西方艺术,天空彩云间画了许多黄色的小天使和自由飞翔的和平鸽,象征着和平的世界,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向人们展现着美丽和幸福。繁忙的火车站前涌现出不同年龄和种族川流不息的人流,人群中有背包客,老人和体弱多病者,中小学生,上班族,家庭,出租车司机,年轻的妈妈推婴儿车,旅客,警察等等……。总之,终于完成了这幅心仪已久的作品。

ddui86sefldi9iqeti.png 

在获奖作品前留影

大姐心思异常缜密,虽然自己满意了,行家怎么看?她带着画作找到华人艺术大家沈嘉蔚。沈嘉蔚看完了画,又看了看大姐说:“这幅画可以直接参加温恩美术展了”。沈嘉蔚不是一般的画家,他的美术水平几乎代表了当代世界的最好水平,他的艺术眼光也是独到的。他说出这句话,使大姐一块石头落了地,因为沈嘉蔚是不会轻易肯定某个作品的,既然这样说就一定是觉得作品确实不错。那一刻,大姐非常激动,觉得自己三个多月的心血没有白费。

当大姐确认了沈嘉蔚的说法并无半点虚言之后,信心倍增。回家的路上,大姐想了很多,想自己还应该继续努力,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收效。她又想到,是不是应该再画一幅同样的画作,看看会不会更好一些。想到就干,没有几天功夫,第二幅《悉尼中央火车站》成品出炉。她自己拿第二幅与第一幅仔细比较,觉得第二幅作品上部的白云颜色稍微重了一些,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于是她还是决定拿第一幅去送展。

ddui8dvundusig1d3a.png 

面对媒体谈创作体会

那是2013年月,澳洲及全球媒体几乎同时报道了一个消息:2013年“阿奇博肖像奖”、“温恩风景画奖”和“苏尔曼主题画奖”这3个澳洲画坛最大奖项揭晓,初次入围“温恩风景画奖”的悉尼华人画家陈秀英凭借其作品《悉尼中央火车站》(Central Railway Station,Sydney)从773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最佳水彩画奖”!而这个奖项近百年来第一次由华人画家夺得。现场一位老华侨激动地握着大姐的手称赞她“为华人争了光”。

展览及颁奖大会是在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进行的。评选结果揭晓之后,新州艺术博物馆馆长布莱恩(Michael Brand)表示:“陈秀英的作品很棒,我们很高兴评委会最终选择这幅画作。作品体现了她的中国画功底,而当作者移居澳洲之后,作品又融入悉尼城市风光,将澳洲和中国传统的绘画语言结合起来。我很高兴,祝贺她获此殊荣。”

ddui8kvdqi9oy7qrgo.png 

参展宣传页

获奖是个节点,更是个起点,大姐觉得自己终于算是站到了坚实的大地上,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与兴趣,吸取精华提高自己,争取在澳洲更有进步,更有发展,更有作为。于是,她马不停蹄,接着去画新州议会大厦,画悉尼的总督府,画更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标志性建筑。2019年3-4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大厦展出她的新作《新南威尔士州议会大厦》、《悉尼玛丽娅大教堂》和《悉尼维多利亚大厦》。大姐利用不同地方传统的记忆和绘画语言,对澳大利亚的景观给予新的理解和表现,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以不同寻常的艺术风格和理念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些作品在议会大厦内进行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里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人民关注的焦点,是和平的殿堂。这里陈列过很多本土艺术家和从世界各地移民来到澳大利亚的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ddui92cm13a5rnycmn.png 

《悉尼维多利亚大厦》 

专家评价说,大姐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不断突破和创新,展现出画家多彩多样的世界观和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专家们没有走眼,他们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大姐把专家及观众的评价和赞扬当做激励自己的力量,日夜兼程,奋发创作,一批一批优秀作品自她的画室源源不断的诞生。作品《春牛迎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2000年世界和平艺术展》中获奖并被授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签发的“杰出艺术创作者”称号证书。

dduiakhhz112fglyqg.png 

《悉尼圣玛利亚大教堂》

二零二零年是人类历史上特殊的一年,施虐全球的特大瘟疫打破了平静,全世界的人们同时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间不断流逝,生活依旧继续。在南半球的悉尼,有一群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在各自的日常岗位工作和抗疫之余,执着地探索着艺术的真谛,乐观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群人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这些情感真挚的作品于2020年年底在悉尼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的《热爱艺术 热爱生活——英子悉尼画室十人艺术作品展》中呈现给观众。

展览开幕当天气温高达40度,热浪袭人,但是阻挡不住人们前来观展的热情。开幕仪式上,威洛比市(Willoughby)市长基德利(Gail Gills-Gidney)表示2020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很高兴又能和大家面对面相聚。她称赞华人富有爱心,是威洛比市重要的人口组成(约占一半),在支持抗疫工作、保护社区安全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领导力、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这里是展示今天十个参展艺术家们艺术才华的最佳之地,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艺术展。 

dduiaq80yofqrqd2ys.png 

《新南威尔士州议会大厦》

新州前上议员何沈慧霞博士致辞中提到这是她在疫情以来参加的首次线下展览,看到这么多精美的绘画作品,感觉很温暖。她还表示华人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富有活力的群体,乐于分享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澳洲多元文化的意义所在。

dduiavgbofuoyt4try.png 

《佛门》

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主席彭伟开说,陈秀英老师德艺双馨,她的学生能遇名师不易,出高徒必然。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为:陈秀英、陈凤仙、黄盘娣、卓志光、王慧、孔欣、杜军、孙立江、Elaine Zhang、翟东,均为英子悉尼画室的成员。展厅正中是导师陈秀英老师恢宏大气的四屏巨作《悉尼圣玛丽大教堂》。基德利市长仔细参观所有画作,并请教陈老师画作中无数的手所表达的意涵。孔欣的展品除了绘画之外,还包括两个手工装饰艺术品《日月之歌》花环,象征爱与和平的小天使、纸鹤以及闪烁的灯光,让展场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息。林陈凤仙的作品《悉尼国王学校教堂》、《蓝花楹和彩虹鹦鹉》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王慧描绘儿时家乡福建的多幅风景画,以画传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天同餐饮集团董事长杜军素描《松鼠活鱼》及《招牌点心》带来对上海的美食记忆,体现了她所从事行业特色;孙立江和翟东带来了唯妙唯肖的肖像素描和摄影作品;卓志光的画作充满了生活气息。黄盘娣向基德利市长表示她不是一位专业的画家,但画画为她的退休生活带来异彩,她会继续画下去。年纪最轻的参展作者Elaine Zhang则表示她通过艺术创作从平庸的物体和场所中发现美好。

dduibb0fr9v6n6jlkc.png 

陈秀英与弟子陈慧明展示同题材作品

笔者到英子悉尼画室拜访过几次,每次都看到大姐在与她的学生们切磋画艺,而高大英俊、白发染鬓的大姐夫则安静地坐在一旁,时不时地给大家呼应着、招呼着,不声不响地承担起煎饺子拌菜之类的后勤保障重任。大姐的这些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年龄有老有小,一个个都在执笔泼墨,全神贯注。笔者看到一个男生,他叫陈慧明,是个高中学生,由于爱好艺术便投奔大姐拜师,他的自画像在大姐指导下已画的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大姐还是给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dduibhf6bod5dd2nsy.png 

笔者与陈秀英大姐

大姐与大家边吃煎饺边说,她很喜欢与画友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尤其是看到孩子们热爱绘画艺术更是欣慰,她希望通过自己和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中国的绘画艺术在澳洲大地扎牢根基,开出更多更艳的花。

 

dduibsb2y866k0yavx.png 

 

dduibzjte0vbcujgjj.png 

 

大姐省亲 笔揽风云

——追记旅澳画家陈秀英丝路采风纪行

 

一笔未老江湖在

悉尼的清晨,一缕阳光透过木窗洒在画案上,映出纸上一笔江南烟雨。提笔的人,正是远居澳洲却心系荆楚的陈秀英大姐。湖北荆州女子,年逾古稀,却总保持着年轻人的学习心态和进取精神,思维从来就是这样敏捷,脚步总比年轻人还要轻盈。更重要的是,她手中的笔还年轻,心里的山河还未画完。

陈秀英大姐是那代人里不多见的“行者”。她自小长在荆州古城,少时爱画,更爱跑。那时,她常一个人赤手空拳,踩着苔痕青砖,从东门跑到南门,沿着荆州古城墙纵身攀爬。城楼风大,手上无绳,她就用双臂攀砖缝,爬上城头,一览城里瓦脊密密。那份赤手攀城的胆魄,也攀出了她此后一生的画路——不怕远、不怕苦、不怕风沙与孤单。

 

半世别离今朝回

多年后,她远赴南半球,在澳洲扎下根来。从教书、办画展到为当地华人社区画故乡题材,她把荆楚的水波,长江的浩荡,画进了陌生人家的墙壁,也画进了她深夜里的梦。

而今年五、六月间的回国之行,对她而言,是一次久别重逢,更像是一场必须亲笔再书的自我告白。

从悉尼登机后,一下飞机就是武汉,她先回到母校“省亲”。

 

五十年后又聚首

在武汉,陈秀英大姐带着在澳洲画画的电脑,参加湖北美术学院同学毕业五十周年聚会。这是她此行的主要目的。当年的同窗如今或是省里画院元老,或是地方文化馆退休教授,也有的和她一样,流落海外异乡为异客。

 

dduic9au03kmz18ldh.png 

湖北美院1972级校友陈秀英接受采访

 

校内媒体《百年湖美 口述档案》纪录片项目组》对她作了专访,并以《陈秀英:百年首次摘得温恩风景画奖“最佳水彩画奖”的澳州华人画家》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请她分享了自己50多年来绘画创作的艺术人生。

在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的日子,陈秀英大姐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战线的工农兵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如饥似渴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努力汲取各种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立志为日后服务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老师们也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竭尽所能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致力于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她回忆讲述了张肇铭、张振铎、杨立光、刘依闻、邵声朗、梁培裕、谢珍珠、梁培浩、罗潘等老师们德高望重、艺高精湛及言传身教的感人故事,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学校在艰苦条件下的办学精神和教学理念为她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她终身受益。

采访结束后,陈秀英大姐与老同学们一起,怀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深厚情谊,拜访了李成荫、丁同成、王道明、李正文、黄祥清、王锦文等老教师,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之后,她向学校档案馆捐赠了其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吉祥童子送福来》,祝福母校105岁五福临门越来越好。

 

丝路迎客驼铃响

同学聚会后,陈秀英并与一位老同学师海云相约,来到敦煌,她要重走丝绸之路。她说:“年轻时没走过,现在走一走,补上这一课。”

为此她作了精心的策划:敦煌莫高窟、汉唐古道、玉门关、阳关、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嘉峪关、张掖七彩丹霞地貌、冰沟丹霞地貌、黄河第一桥……最后到西安看兵马俑,再去洛阳龙门石窟,像是把一卷河山徐徐摊开。

 

dduicenp09x4kw1oro.png 

敦煌雅丹魔鬼城速写

 

风沙作伴鬼城魅

在敦煌莫高窟,她站在壁画前细细摩挲,那里的飞天是她心里的信物。她总说:“中国人画飞天,画的是心里的经。”

在阳关与玉门关,残垣断壁间驼铃似在耳畔。她蹲下来,把骆驼队、关塞楼与黄沙混成一幅粗线稿,黄沙落在纸上,她也不理,只顾悉心作画。最惊心的是旱峡的干燥风暴,风里全是沙,沙石被风吹起打得车窗玻璃噼里啪啦直响。她们手里紧攥着瓶装水,必须连续不断的往口里灌,以保持身体能有足够的水分。那两天,她几乎不想吃东西,只想喝水,一口水换来一笔速写,她心甘情愿。

“鬼城不怕人,就怕人不肯走近看。”她们来到鬼城后,大姐笑言道。

 

dduico2om1nxeuaywq.png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速写

 

睡佛一梦冰沟暖

离开雅丹,她们到了冰沟地貌。夜里无人烟,旅舍简陋,一床一灯。陈大姐一翻身就画起来,画的正是她和旅伴走在古时骆铃回响的地方。

在瓜州榆林窟与西千佛洞,她对着窟里一尊横卧的睡佛,一画就是半天,呼吸里尽是壁土的味道。她说那睡佛像极了人这一辈子——静静地躺着若有所思,脑海里江山无边。

 

马背作舟梯为桥

一路风风火火,大姐还在麦积山下骑马。山脚下一匹红鬃马载着她踢踏在林间,她勒紧缰绳,马蹄声与鸟鸣声交错。下马后,她又一步步沿着人工在悬崖峭壁上加装的木质台阶爬了三个多小时,直上山巅,远眺佛龛群像。

同伴师海云劝她歇歇,她回头笑笑:“你看我从前爬荆州城墙,现在爬这石窟,就好像命运的安排,也算是还给自己一个交代。”

 

兵马俑前话千军

丝路终点,她们到了西安。数不清排排陶俑的脸,她偏爱那些有裂痕的兵马俑,因为“破了的,更像活人”。

她画下好几张,墨线里全是甲胄与兵刃。有人问她:“您这年纪了,还跟古人较什么劲?”

她答:“古人还在,我必须拜他们为师,与他们交流沟通,请他们指点我的艺术之路。”

 

龙门题壁东风起

从西安再到洛阳,最后一站是龙门石窟。洞窟边,伊河静流。她攀着石阶在卢舍那大佛前坐了很久,背后是嗒嗒的游人脚步声,手里的笔却很轻,像是把整条黄河的水都挪进了她的笔头。

有小孩凑上来看她画,她把画本翻给那孩子看:“看,等你长大的时候,也要来画一张。”

 

人在天涯笔描愁

结束半月的丝路之行,陈秀英大姐装着一大本速写稿回到荆州,又在老家住了几天,看父母亲的老墓,看门前的槐树,看古城墙上新长的杂草。

“人走远了,墙还在,灵还在,画也在。”她喃喃地说。

飞机升空时,她透过舷窗回望脚下黄土河山。七十年,她赤手攀过荆州的砖墙,如今又赤手绘下丝路风沙。

回到悉尼的清晨,她还是会在红砖屋里,一笔一笔,画黄河边吹来的风,画玉门关外孤单的月,画冰沟地貌里满天的星,也画自己攀登艺术之巅的梦。她还会给画友们和她的学生们讲述这一路的见闻与感受。

这些故事就像线条一般,远远近近,像是把她心里的中国,画到了南半球,画到了她的案头。

听完大姐“回乡省亲”的故事,笔者好生感慨,特以一首《七律》赠她:

赤手当年攀古墙,驼铃万里入笔囊。

鬼城风起沙吞夜,榆窟灯昏佛作床。

玉塞阳关人未老,冰沟月影画尤长。

谁言天远情难续,一笔江山梦未央。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