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过这本书,再去博物馆看到文人书画的时候,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古人特意画了琴,那琴却无人弹奏闲在一边;为什么山水中常有倚仗伫立的身影;为什么白菜如此普通,却常入画中;为什么画中亭子,常常空无一人……随着“新中式”“国风”越来越多地在建筑、室内、服装、摄影等领域被提及,逐渐风靡,“东方美学”也正在被回望与关注。或许“东方美学”尚且难以拥有准确的释意与清晰的边界,但尽可能地切近文人之物的世界,可以提供一种理解文人与文人画的路径,这其中不仅限于即得的、可见的创作灵感,更饱含着中国古代文人如何以有限的自我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思索,如何清澄、真实、自由地存世。如作者序言中说道,“持续不懈地以‘清’的目光去看待周遭世界时,事物天然的‘真性’才会被洗练出来”,当我们借由文人看待与反思物的方式来看待眼前的世界时,才能不落于窠臼,源源不断地为何为“东方美学”增施注脚。
原载于《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31日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