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文化60年:与中华民族同步前行的中国油画

文化60年:与中华民族同步前行的中国油画

2009-08-11 16:33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韦尔申油画作品《吉祥蒙古》

   油画进入中国就是它“中国化”的过程。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自觉或“非自觉”之分。早期油画家李毅士、王悦之,在创作中一直追求着中国文化韵味。稍后的林风眠徐悲鸿一辈,从题材、色彩、气韵等不同角度与中国文化联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油画艺术得到前所未有发展的60年,也是油画艺术迅速本土化的60年。在各种外来艺术样式之中,油画艺术的本土化取向十分突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没有明确提出油画民族化,但美术界从深入生活、接近民众和学习民族民间艺术方面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从解放区来的画家带动一些年青人,创作了第一批反映革命斗争和工农兵生活的油画。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吕斯百的《兰州握桥》、吴作人的《齐白石像》和《黄河三门峡》,以及刘海粟、颜文梁、卫天霖、吴冠中的风景与静物……不但是新中国油画艺术的开篇之作,也是油画本土化的代表性作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吸收了传统壁画、年画的特点,建构起明朗大度的通俗写实风格。50年代前期美术界学习苏俄成为风气,但许多画家也在思考和尝试如何使油画具有民族特色。罗工柳对油画的本土特色就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不但自己在油画创作中运用传统水墨的墨法笔韵,还将“写意与写实的结合”理念带入教学中。

   改革开放以来,油画家用西方现代绘画形式,表现本土的文化情趣,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选择。中国传统绘画本来就具有突出的表现性(写意性),这使中国艺术家在理念趣味上与表现主义灵犀相通。中国油画家整体性地从写实走向写意始于80年代。90年代以后,写意与表现成为油画家的整体性倾向。但他们在汲取、借鉴欧洲绘画成果时,必需解决他人无从代言的文化诉求。其创作主题是当代中国城市和农村芸芸众生那种随遇而安的生存状态,其中实际上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中国历史、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油画的本土化特色之一,是画家普遍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兴趣日增。与过去从某种政策或社会需要出发利用传统艺术资源不同,现在的画家是从个性化的艺术需求出发靠拢、吸收传统文化。他们以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来研究传统思想、传统绘画,借鉴传统艺术趣味,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移形而得神的效果。

   画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兴趣日增,是近年中国油画的一大特点。与过去从某种政策或社会需要出发利用传统艺术资源不同,现在的画家是从个性化的艺术需求出发、研究、吸收传统文化。研究、利用具体的古老文化图像,是许多画家选择的路径。传统水墨画的程式与笔墨、书法结构和运笔、民间平面艺术品的色彩与图式……都给了油画家鲜活的创作启示。有的画家不满足于传统绘画韵味的再现,他们进一步追求传统艺术境界和传统精神家园,从情境、心绪着手,使传统文化成为个人创造之本;以个性为立足点,对本土资源、民族资源自由汲取。当然,他们与同时代的水墨画家不同,他们是运用西方绘画的手段和装备来研究传统的。作为油画这一外来艺术品种,在认真学习、研究西方绘画的同时,积极汲取传统艺术营养,发展新的民族绘画,已经成为中国油画在两个世纪交替之际最值得重视的发展。

(责任编辑海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