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也回过来说,不能认为艺术家有实际的困苦就可以鼓励这种卑躬屈膝。在文首花大篇幅提及的“卡鲁塞尔”事件中,其实没有受害方也没有施害方,许 多中国媒体在前些年都把中国艺术家在卡鲁塞尔厅做展的行为称为“在卢浮宫办展”(也不知道是故意混淆视听还是真不了解情况)。而且,卢浮宫卡鲁塞尔厅虽然 早已由卢浮宫馆长公开表明说那只是一个为卢浮宫筹集资金的商业场所(基本上花钱就有可能做上展),但事实上这地方也并不差,换句话说,它即使作为一个商业 场所,也没有丢了前缀“卢浮宫”的份儿。那么,反观国内,即便一些挂着公益帽子暗中行使商业行为的大型美术馆,其专业度、规范化、商业道德也都不能与其比 肩,在某种意义上,“卡鲁塞尔”事件,也是给国内的机构上了一课叫“怎样阳光地用名声赚钱”。
多年前,中国的文学界一直在焦灼诺贝尔文学奖何时能落户中国,这心态其实和艺术家很想在卢浮宫在大英博物馆做展览一样。问题是,卢浮宫所在的法 国,他们文学界最认可的并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而是龚古尔文学奖,因为龚古尔文学奖是法语奖,与法语的共呼吸同命运的。中国的文学奖也不少,但就出不了真正的 权威,个中原因并不单单因为是作品的好坏。中国的艺术机构也是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建立某种公正的、坦荡的权威,中国艺术家跑到国外去“买名”,还会不断发 生。总而言之,做机构、做艺术家,“心”还是要摆摆正才比较好。(作者系策展人顾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