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已从单一格局 走向多元发展
相较于其他绘画样式而言,水彩是西画进入中国最早且普及面也是最广的一种绘画语言。至于其能快速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理论家潘耀昌说,“传统的国画与水彩有相通之处,都需要水来调和色彩的浓淡,所以水彩容易被东方人所接纳;加之水彩工具的简便,一进入中国后它的普及范围就很广”。
如其他绘画语言一样,进入中国后,同样面临如何本土化的问题。范迪安表示:“中国画家由于有水墨艺术的传统,在吸收和掌握西方水彩技巧的同时,更容易将自己水墨的绘画传统和绘画精神融汇进去。”
尽管水彩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语言,但过去因其画幅尺寸、关注题材有限,被大家定位为“小画种”。“其实,现如今水彩的样式已经非常多样了,不仅有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也有对社会问题的介入。”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说。
□声音
邵大箴
“小乐章”也有大气象
水彩画虽被称为“小画种”,但邵大箴觉得“这个‘小’应该打引号,它是‘小乐章’,其实它有大气象”。邵大箴认为,近一百年轰轰烈烈的大变革,在水彩画中有充分的反映。“从这个展览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彩画反映了中国这一百年来社会道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艺术家这一百年来如何把这一西洋绘画品种纳入到中国艺术的观念和技巧中,并成功地形成了新的艺术品种,让它有新的文化内涵、新的精神面貌”。
吴为山
形成东方精神的中国水彩
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看来,水彩画在“融合中西方”的过程中,既充分吸收了西方水彩在光影效果的表现方法,又融入了传统水墨的审美趣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变革,从而“形成了具备东方精神的中国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