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于匣内的金簪华美依旧。
历程
3000多件文物搬了8个月
2015年3月27日,十三陵文物搬家工作启动。这是定陵文物的第一次搬家。由于新老库房距离很近,不过30米,工作人员就在这段路外拉起2米多高的围挡,3000多件文物大搬家就在这围挡之内“秘密进行”,没被外面川流不息的游客“发觉”。
每件文物从老库房到新库房,都要经过清点、拍照、包装、装箱、运输、拆箱、分类上架,至少要经过6个环节。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清点时,要将每件文物与大账、分类账相对照,连文物上的装饰物及宝石、珍珠数量都要一个个清点清楚。之后,还要给每件文物拍照,尤其是重点部位,以备查看。拍照后,文物才能包装,放入运输车,由保管人员和武警战士共同护送至新文物库房内。进入新库房后,还要对每件文物进行再次拍照,查看文物在搬家过程中是否有损毁。确认文物无损后,才能按照文物的种类或质地,将每件文物分类、分库,上架摆放。
“在搬家过程中,工作人员光文物的照片就拍了1万多张。”王颖说,在搬运青花油缸等大件文物和大尺寸龙袍时,十三陵还特聘请首都博物馆的专家和有经验的搬家公司协助进行。
“最困难的是搬运大件丝织衣物。”十三陵地下文物库保管部部长宋磊介绍说,进入新库房时,由于电梯空间小,只能走楼梯,可是装龙袍及被褥的抽屉大,不能直接进入,大家就集思广益,依照楼道尺寸,专门设计制作搬运工具。“运送一件龙袍,从清点、包装、运输、走楼梯放到地下二层文物库房,7个人得忙活儿小半天”,宋磊说,有时一天只能搬运一两件。
躲避春风、夏雨、秋霜,历经了8个月,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终告完成,3000余件文物重回“地下”。
探访
万历龙袍已碳化发黑碎裂
昨天,十三陵地下文物库首次向媒体开放,数名记者获准进入其中两间库房,并得以窥见三件藏品的“真容”。
一走进地下文物库的大门,浓郁的樟木味道便扑鼻而来。经过层层厚重铁门,记者们来到一处存放丝织品的库房。进门前,记者们要先经过一组除尘设备,除去身上的灰尘,才能获准进入。
按照丝织品的要求,房间温度被永久设定在20度,湿度保持在55%。在这里,记者找到了樟木味道的来源——安放丝织品的抽屉柜。据现场的文保工作人员介绍,为了防虫防潮,每件丝织品的抽屉都使用樟木做了衬板。
拉开大抽屉,一件万历皇帝的龙袍展现在眼前。由于年代久远,这件龙袍在出土后就开始逐渐碳化,失去了原来的色彩,尤其是折痕处已经发黑、碎裂,感觉整件衣服都已经“酥”了。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已经是出土的丝织品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了。
工作人员介绍,给这些“脆弱”的衣物上架非常不易,因为原来皇帝的龙袍或皇后的女衣都是折叠着放在架子上或抽屉里的。到新库房后,由于柜架宽大,可以将龙袍和女衣展开摆放,但难度很大,首先要区分出龙袍前后、大小襟、下摆及袖口等,然后按照各个部位仔细放置,每个碎片都要放归原位。
由于放龙袍的抽屉尺寸很大,工作人员经常需要爬高,有时还要跪着完成摆放。
链接
仓促挖开定陵后 再无地宫被发掘
在对十三陵实施发掘计划之初,想发掘的并不是定陵,而是长陵,大批人马都驻扎在长陵。
后来,因为对地宫的挖掘史无前例,又加上长陵的地宫比较大,所以考古学家们准备找其他的陵先试挖一下,积累一些经验。最后经历种种波折,他们找到了万历皇帝的墓,也就是定陵。正因为经验不足,在仓促地打开地宫的金刚门后,墓里面无数在低氧情况下存放数百年的精美珍贵的字画、丝绸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时迅速碳化,破坏严重。
此后,国家再没有对地宫进行发掘。因此,定陵也是唯一一座国家有计划发掘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