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中国当代艺术重度缺血吗 业内:厨师都来跨界创作(组图)

中国当代艺术重度缺血吗 业内:厨师都来跨界创作(组图)

2015-12-18 09:45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传统文化或提供一种可能……”

当代艺术已经重度“缺血”

朱其曾专门撰文总结当代艺术创作上的几大怪现象。诸如,“拼贴”“复制”,以及各种“挪用”。何为“拼贴”,即先在电脑里组合,或者输出变成观 念摄影,或者把电脑效果图画成油画。一些原本不具备写实功力的画家也可以把作品画得很像,具体的做法,不外乎请枪手画,或是将图像用幻灯片投影在画布上, 勾好轮廓再逐一填色。

而更令他不满的是各种“挪用”。他笑称,杜尚、达芬奇和德拉克罗瓦这几位大师上辈子肯定欠了中国人不少人情债,原因是几位大师的代表作“小便 池”“最后的晚餐”,以及“自由引导人民”在中国几乎是被无偿地接力“挪用”,60后用完了,70后接着用,如今90后也开始用上了。“似乎只有用上这些 符号,才能快速搭乘上当代艺术的快车,然后到各地参展或是上拍。”

著名策展人顾振清对此的态度要温和一些,他认为,原本就是舶来品的当代艺术,起初带有西方的痕迹很正常,只是不能一直像不能断奶的孩子。他更担 心的不是作品里的西方烙印,而是一些人在创作时自己生发出来的那种所谓的西方情结。他将之形容为,“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对中国人说点什么,铆足了劲 儿就要做出口的产品。”

“这两年文学、影视圈开始流行IP热,你不觉得这些都是艺术圈玩儿剩下的了吗?”在刘窗看来,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一味想着挪用那些已经成功的经 典符号,其实正反映出当代艺术的重度“缺血”。“当代艺术几乎没什么门槛。如今搞IT编程的,甚至是厨师,都闯了进来,美其名曰跨界搞创作,可没有任何储 备你又能玩出什么花样呢。”刘窗表示,虽然现在不少人认为当代艺术不追求视觉美感,可它毕竟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如果没有专门的学习,最终只能自说自话 了。

而出现这种倾向,著名油画家、中国美协原主席靳尚谊认为,与理论家过分夸大艺术创作者个人的作用不无关系,“比如比谁有个性、谁有创造性。其实 个性、风格是最不应该说的,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人家西方的理论是,画家创作出作品来,理论家再总结研究,根据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个人的作用。国内根本 不是,先把风格、个性拔得很高,抬高西方的流派,拼命贬低传统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一些当年千方百计要摆脱传统的艺术家,如今不约而同地又回到了传统之中,重新在中国经典中寻找素材。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掌门人吕 胜中最初修习的是“民间艺术”,练就一手剪纸的绝活,后来为时代裹挟搭上了“当代艺术”这列时代快车,成为“85美术新潮”代表艺术家。不过,如今他更愿 意向传统里找寻创作灵感。

“有人说我是往回看,其实我觉得重要的是你看到什么没有。当我们还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就觉得往回看是不好的,毫无道理。”他说,当他深入了解并 从中有更多的获知之后,便觉得那些浮在表面的五颜六色与奇异造型并不重要。在他看来,传统艺术的精神性更有纯度,不像当代艺术物化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是让当代艺术感到羞愧的东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让我更知道当代艺术应该做哪些更积极的东西。”

无独有偶,当代艺术F4成员之一的张晓刚也有意向传统靠拢。诸如他的新作《红梅》,就选取了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象征——梅花。尽管他的“标准 像”系列已经为很多人所熟悉,但他并不想就此止步。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争议很多,常常是“鸡同鸭讲”。“传统文化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它融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从这里寻找灵感,或许参观者也更容易找到解读的途径。”他说,他依然保持每天看书的习惯,从中激发自己思考,“如今的时代,艺 术家已经来不及思考了。”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