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每口养两三百人 引自来水后废弃
年过七旬的于正仁老人家住北安河村南井附近,从小吃南井的水长大。在他的印象里,北安河村四眼古井,除了东井是两个眼,其余三口井都是四眼,这与文物部门登记的四口井皆为四眼不同。
老人回忆,北安河村过去有二三十口井,多为大户人家或农户家的私井,文物部门登记的这四口井知名度最高。因为都是公井,每口井能解决二三百人的吃水问题,是村民们的集体记忆。
四口古井的始建年代不详,于正仁判断其修于明末清初。为防止井水被污染以及小孩坠井,井台高出地面约半米,井口是一块花岗岩整料、打四个小孔,每孔直径约30厘米,刚好够一个水桶提拉出入。
旧时村民饮水、做饭、洗澡用水,全部出自这几口古井,好在四口井都是甜水井,各家自备水桶、10多米长的井绳。大人挑水用水扁担,儿童两个人提一桶水。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村里引入了自来水,滋养了几代北安河人的古井逐渐被弃用。到了八九十年代,这几口古井已经干涸。随后是一些村民盖房,把这几口公井圈进了自家院子。而近两年遇到拆迁,连房带井就都没了,古井多被拆迁废墟所覆盖,仅当地老人还能回忆起它们的位置。
回应 督促找出被埋古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今天上午,记者致电海淀区文化委员会,负责文物执法工作的刘玉海先生介绍说,在北安河村拆迁之前,他们有将文物名录发给镇里,镇里应该是知道的,但四口井中的三口还是在拆迁时被渣土掩埋。他们在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曾要求苏家坨镇政府清理渣土,找出被埋的古井,并且挂牌保护。看来这一工作还是要继续督促其落实。
盘点 当文物遭遇拆迁
近年来随着城市拆迁的展开,一些不可移动的文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完全消失。《法制晚报》就曾报道过以下事件。
海淀区苏家坨镇南安河253号张家大院,是一处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宅,在海淀区文委官网的文物名单中,它是第226号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但在2014年,此处富有京西郊区特色的古民居被夷为平地,名存实亡。
同年,海淀区最后一座侵华日军飞机堡(官方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被地产开发商拆除。拆除文物的开发商被海淀文委罚款50万元。
2014年,大兴区旧宫镇两座侵华日军飞机堡被拆,系官方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
2015年,正在拆迁的门头沟区西店村,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被毁。被拆毁的是“西店村24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属于门头沟区登记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