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青塘遗址发现保存最完整的1万多年前古人类化石

青塘遗址发现保存最完整的1万多年前古人类化石

2016-09-26 09:34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突破

大量生活遗迹见证文明演进

从黄门岩1号洞沿小路走约50米来到2号洞口,这处岩洞洞口更高,山体气势逼人,洞内更为宽敞明亮。“这里地形开阔,前后都有河流经过,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群体性栖居。”刘锁强介绍道。在这里,考古队发掘出上千件古人类生活遗留下的遗物遗存。

2号洞的出土文物与1号洞墓葬所处时代相若。在考古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的部分出土文物中,包括了古朴的打制石器、用鹿角制成的角铲、用蚌壳制成的蚌器,以及用骨头磨成的骨锥、骨针等。记者还在现场发现胶结的地层剖面上附着的一些陶器碎片,这些陶片虽然原始、粗糙,但上面印有一道道细小的绳纹。

“这大概是用草编绳制作而成的一些纹饰,反映出在此居住的人类或许已经形成审美观念。”刘锁强推断,陶器碎片大多来自炊具或食器。

“我们初步推断,2号洞的洞口很可能是古人类处理生活垃圾的地方。”刘锁强推测,古人类选择2号洞作为生活区,而墓葬则选在了1号洞,“假如这一推论成立,表明当时人类对空间已产生按功能分区的观念。”

文明的演进不但带来生产工具的进步,也大大拓宽了古人类取食资源的范围。考古队发现了大型动物和小型动物的碎骨,其中大量骨片长度不超过2厘米,反映出古人类对肉食的加工利用程度非常高。至于螺、蚌的化石残骸,更在洞口堆积,说明古人类也开始大量食用水产品。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取得的这些革命性突破,考古学家称之为“广谱革命”。“这得益于食物加工、储藏技术的进步。我们在1号洞、2号洞都发现古人类用火的遗迹。火塘底部人为置放的石块表明,他们已经懂得有意识地保存火种。”刘锁强透露,接下来,考古队将对地层中的土样进行植物考古分析检测,以了解青塘遗址是否已出现原始农业的迹象。

谜团

希望从中提取有效的DNA

或许令人难以想象,横跨30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只相当于人类的“童年”。而旧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大约只有1万年。是什么转折促成人类从“童年”走向“青年”,生计方式从采集狩猎走向农耕定居?人类行为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为进一步破解上述疑团,从今年6月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手对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

“青塘镇一带的洞穴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我们几乎将整个青塘镇的山头都跑了个遍,发现了七八处古人类活动的洞穴地点。”邓宏文说。

本次考古发现,让人联想起两年前在郁南磨刀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该发现将广东最早的人类活动时间,大幅提前到数十万年前。而与磨刀山遗址相比,青塘遗址发现的器物无论种类或数量,都大大超出前者的水平。

“磨刀山发掘了200多平方米才发现几百件石器,黄门岩2号洞才发掘了10多平方米就出土了过千件。人类活动显然要频繁得多。”邓宏文表示,过去,学界对早期人类聚落形态的认识,长期停留在空白状态,而青塘遗址群、尤其是黄门岩2号洞地点的发现有助人们寻找更多答案:“古人类人丁稀少,能够形成长期居住的聚落,说明这里的人群已壮大到一定的规模了。”

由于考古发掘面积有限,除了已经发现的M1之外,1号洞周边是否还存在其他古人类的墓葬,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而在这具古人类骨架背后,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尚未揭开:这位岭南先民究竟来自何方?他是否就是现代岭南人的“老祖宗”?至于人骨的身份,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特征等,都有待后期实验室数据加以一一解答。

“我们希望能从化石中提取到有效的DNA成分,借此判断出他的人种来源,并推测人群的迁徙路线。”刘锁强表示,未来还将对遗址周边的古环境进行还原,检测结果争取年内初步完成,明年考古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展,相关工作将在未来数年持续推进下去。

作者:杨逸 李培 黄紫枫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