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艺术天才鲍勃·迪伦(组图)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艺术天才鲍勃·迪伦(组图)

2016-10-14 07:38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迪伦可能并未“预见”到展览的成功。他仿佛等了多年,才等到来自美术馆的邀请。两年前,开姆尼茨美术馆馆长英格丽·莫辛格在曼哈顿一家书店偶遇迪伦的素描集《苍白》,便萌生了为迪伦举办画展的想法, 迪伦的回应是出乎她意料的热情——“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在为展览而写的文案中,迪伦甚至感恩地表示: “听说英格丽对我的作品有兴趣,我激动万分,她给我将数年前创作的作品再次呈现的动力。”

事实上,在很多年前,迪伦就已开始画画。上世纪60年代,迪伦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这成为他音乐创作的拐点,也让他与绘画结识。“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2004年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中,迪伦写道,“这倒不是因为我自认为我是个大画家,而是我感觉,绘画时,我赋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巡演,以素描和炭笔画记录那些所见即景。迪伦曾说,创作这些作品是为放松,为将注意力集中于旅行所得到的印象,那是一段想象着“某天,一切会像狂想曲那般流畅”的旅行。这些作品构成了图书《苍白》的主体,也是展览的底本。然而,迪伦的野心更大。用莫辛格的话说,他想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创作更多的新作品”。

此后8个月间,迪伦将激情泼洒于笔端,创作了320幅作品,然后以数字化方式放大。通过改变介质或色彩,他常常为某一种意象画上3到4个版本。最后展出的140幅作品,许多题材都来自于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旅馆房间和路上匆匆一瞥看到的景色。

他绘画,如同他唱歌时的角色——这个已成为美国国家叙事一部分的人物,永远从边缘凝视中心,仿佛只是偶然撞进他所在的空间。《桥上的男人》裹在一件蓝色大衣中,似乎在沉思;而《自由女神》则模仿这个美国标志性的东西,却护卫着一张大字标题为“强奸并非性”的报纸。“一次又一次,迪伦从旁观者的角度绘画。”《法兰克福汇报》的托拜厄斯·拉瑟说,迪伦在门槛上、窗台上、阳台上、走廊上、舷窗上表达着他的态度,“半入半出——也许这是迪伦提防着不踏入美术领域的象征符号,一种对绘画的敏感的、害羞的尊敬。”

外面的世界已被隔开,电视机关着,《湖边小屋》(Lakeside Cabin)中的画面如此安宁。这是一个典型的迪伦式的场景,空虚而孤独的人不在画面中,只是从屋子一角看着一切。看似平凡的景象,透露了迪伦对待艺术的态度。“伟大的绘画在人们常往之处。”他曾经说,“想想,如果人们每日用餐时能看到一幅毕加索,许多人的感觉将相当不错。”他相信真实,往往就在眼前所见。

但是,德国评论家反对以音乐类比迪伦的绘画作品。“即使鲍勃从未唱过一句,写过一行,正在展出的这些绘画也值得一看。”伯克哈特·缪勒在发行量颇大的全国性报纸《南德意志报》上宣称。因为迪伦模糊的线条和大胆的用色,一些评论家甚至将他与爱德华·蒙克、亨利·马蒂斯相提并论。画中,迪伦更喜欢描绘船只、自行车、火车等,即使描绘人物,他们也多半是沉默的、无名的,如同流浪的吉他歌手,评论家们立即抓住这一特征,抬出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与之作比较。

迪伦可能并未“预见”到展览的成功。他仿佛等了多年,才等到来自美术馆的邀请。两年前,开姆尼茨美术馆馆长英格丽·莫辛格在曼哈顿一家书店偶遇迪伦的素描集《苍白》,便萌生了为迪伦举办画展的想法, 迪伦的回应是出乎她意料的热情——“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在为展览而写的文案中,迪伦甚至感恩地表示: “听说英格丽对我的作品有兴趣,我激动万分,她给我将数年前创作的作品再次呈现的动力。”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