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容庚的收藏:慧眼择人所未识 蒐集重宝谢家邦(图)

容庚的收藏:慧眼择人所未识 蒐集重宝谢家邦(图)

2016-12-12 13:16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冯钰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生藏1300多件(套)藏品,尤以青铜器和书画为大宗

容庚先生并非富豪,他是广东东莞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藏家,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一生以教书研究为职志,可他的收藏却蔚为大观。依照容庚先生所著《颂斋书画小记》(容庚号颂斋)所记载,他一生曾藏1300多件(套)藏品,其中尤以青铜器和书画为大宗,论数量,煌煌大观,论质量,不乏国宝级精品。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具有丰厚的学术素养与精准的专业眼光。容庚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容鹤龄和外祖父邓蓉镜、二舅邓沛霖、表兄邓懋勋均雅好收藏,四舅邓尔雅、族叔容祖椿在艺术上有极高造诣。在他们的熏陶和指导下,容庚自幼喜好金石书画,尤其他的四舅邓尔雅是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容庚跟随舅父研读《说文解字》、《说文古籀补》深悟金石门径,学习之余研习书法、篆刻,很早就确立了一生的事业与兴趣方向——金石与书画。后来,他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容庚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在北京学习、工作和生活二十多年,他研究金文和青铜器的学术成名作《金文编》与代表作《商周彝器通考》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学术研究离不开史料,研究青铜器更离不开出土文物,那段岁月里,容庚因为精通金文而被聘为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得以与大量珍贵文物“亲密接触”,摩挲精研,获益良多。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他在逛琉璃厂这样的文物市场的时候,自然就心明眼亮。今天我们研究容庚日记,可以看到那时他的收藏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到丰,他的《金文编》也因他对青铜器的收藏而更加充实。

“人弃我取”,专收历代文人与岭南先贤作品

在财力不足的时候,该如何系统地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容庚先生有独辟蹊径的购藏思路。曾经长期担任容庚助手的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介绍说,1937年,容庚先生开始购藏书画。由于在财力上不能与商贾豪富相比,挑选藏品时便另辟蹊径。

容庚先生曾经说:“人方以大家为贵,余乃取其冷僻者;人方以有名人题跋为贵,余乃取其无题跋者;人方以纸本为贵,余乃取其绫绢者;人方以立轴为贵,余乃取其卷册者,闲又估人以为伪作,而余独审其真,辄以精鉴自喜……”在收藏上他不追时髦,别人追求名家书画,他则专门选择不那么热门的书画家的作品,别人不敢断定真假不敢购买的作品,他能鉴别真伪,用较低的价格收入囊中。

正是以“人弃我取”为策略,容庚先生淘得不少宝贝,如南宋佚名《云山图》、元代黄公望《溪山图》、明代戴进《山高水长图》等。在收藏的同时,容庚先生也开展对历代书画家和作品的研究,搜集相关文献史料,辨别书画真伪,梳理源流脉络,渐成收藏体系。在收藏趣味上,他“喜收文人之作”,看重具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书画作品,对文雅的艺术风格亦有偏好,这些都是容庚先生书画收藏的主要特点。

容庚先生还曾表示“喜收乡人之作”。他一直致力于对明清以来的岭南地区书画家(包括寓居岭南的书画家)作品及相关文献史料的搜罗工作,且独具慧眼,所藏大多为精品,并结合收藏,开展岭南地域书画研究工作。

如网罗张穆作品,进而搜集张穆相关史料,撰写了《张穆传》。又如得到林良《秋树聚禽图》后,搜集其相关史料,考证其生卒年,著《林良评传》。在其所著的《颂斋书画小记》中,记下了很多经他搜集得到的岭南书画家生平活动史料,尤其是对一些声名并不显赫但极具研究价值的书画家如容祖椿等的记载,为后人研究岭南书画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信息。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