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传)董元 溪岸图 轴
《溪岸图》是唐宋传统过渡时期的重要见证
《溪岸图》是早期中国山水画的稀世名品,展现了十世纪时中国绘画从着重人物转为景仰自然的关键时刻。这时期的少量传世作品和文献记录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山水画在尺幅、技法和构思上的演进均极其可观,《溪岸图》正是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纽约大都会亚洲艺术部主席何慕文先生 (Maxwell K. Hearn), 曾于1999年编著《溪岸行》图录(Along the Riverbank)讨论本图及其他十一件唐氏藏品。何慕文表示:“ 从1973年开始,亚洲艺术部荣休主席方闻先生便着手建立大都会的中国书画收藏。唐先生捐赠《溪岸图》正是这40年来的努力中的点睛之笔。本次捐赠与先前唐先生、狄龙(Douglas Dillon)、顾洛阜(John M. Crawford Jr.)等多位贤士捐赠及资助购藏的诸多作品共同成就了大都会的书画收藏。我馆得以呈现中国艺术发展中的一段重要里程:即从十世纪时兴起的巨碑式山水画传统,到十一至十四世纪时转化为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演进。”
《溪岸图》尺幅宏伟,是现存中国早期山水画中最高的作品。此画为绢本浅设色,因年代久远,绢色暗沉。画中前景绘临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槛,静观风起云涌,旁侧其妻抱子,有仆童侍立。亭外溪岸上长松落木,水面波澜如网。亭后山势陡峭,巨石嶙峋,往左上延伸。亭左一瀑布注入溪水。蜿蜒山径将前景引至远方雾气弥漫的河谷,雁阵掠空。山径上有六位行人。一位着蓑衣草笠,正赶回山庄。河畔一童子骑牛,则正前往一竹篱环绕的院落。院中有一女子正在备饭,另一女子则荷食行于廊下。院后还可隐见居室,主人一家则聚于溪岸亭内,恰似隐喻乱世中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在唐朝灭亡的907年到宋朝建立的960年之间的动荡时期,许多表现大自然雄伟气势的大师卓然兴起。他们大多不取唐代山水画的鲜亮色彩,改用水墨晕染捕捉烟云变幻的视觉效果。他们的作品尺幅巨大,使观画者沉浸于庄严的大自然。这个十至十一世纪形成的绘画传统,学界称作“巨碑式山水”。
《溪岸图》是奠定此传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物象透过层层水墨晕染呈现交织的明暗光影。轻微皴擦造成的质感和轮廓线的消失,迥异先前的唐代绘画传统。到北宋中期的十一世纪,个人风格的线条已取代唐人的晕染,成为山水画家表现物象和质感的主要工具。《溪岸图》画风介于唐宋两个传统之间,正应绘于格外重要的过渡时期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