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开幕的常青画廊庄辉个展现场
事实上,分析一个“艺术周”的聚集效应,也许有两个重要的因素:有效的组织,与人群的自发性。比如打造纽约亚洲艺术周的协会,其“艺术周”常设的工作人员只有四个:一位主席,两位执行长,一位公关,且这些人完全是义务的服务。由他们组织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协会”还会聘请三位付费的顾问,并组织一个由18人组成的委员会,来制定艺术周的各项细节,商讨每年艺术周要做什么,怎么做,可以整合哪些资源,围绕什么样的主题来做等等。以确保每一次“艺术周”的品质。当完成了这些组织性的工作,艺术周的自发性也许就会自然形成。其他城市以双年展、艺博会等聚集模式的“艺术周”也不外乎于此。
贾伟谈到:“其他的城市,如上海,是政府主动牵头来做这件事情,支持当代艺术的发展,然后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起做事情。而北京不是在一个点上发力,比较散,没有其他城市那么有凝聚力,也没有一个组织或个人来整合资源。各个环节与因素导致目前还不具备做一个艺术周成熟的条件。包括此次画廊周北京,是第一次做,可能大家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观望的态度。虽然北京具备形成艺术周的条件,但作为组织者,可能需要具备更多的经验,和充分调动资源的能力。同时需要大家形成一种默契,北京适合做画廊的地区并不多,与其分散着做一些事情,不如大家聚在一起很好地配合,承担引导藏家的责任,对公众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
对于未来“北京艺术周”的集聚效应的可能性,郑林相信:“从资源整合,和当代艺术的生态链来看,北京是目前亚洲范围内最好的艺术周集聚可能的地区所在。”林松也表示:“从我个人来看,对于未来北京艺术周的集聚效应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北京具备这样的资源、优势、也有这样的诉求,否则北京这些先导的优势就会丢失或旁落,只是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很好的协作,是很可惜的。所以希望未来能有一个先导性的活动,配合各个展览、论坛等,慢慢聚合成一个艺术周,北京要越来越融入国际,也应该要树立它在文化及艺术市场上的地位,所以没有理由不把这个艺术蛋糕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