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参观者在德国迈森瓷器博物馆观看迈森瓷制品。新华社记者 张远 摄
当时,想要获得中国瓷器,欧洲商人只有两条路径:一是从欧洲出发跋涉贯穿中亚的陆上丝路;二是从埃及苏伊士或伊拉克巴士拉,经红海或阿拉伯海中转印度,最终进入中国南海贸易区域。阿拉伯帝国出现后,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把控着这两条通往东方的商路。一些欧洲商贩把埃及亚历山大港、叙利亚阿勒颇与大马士革称作“铁幕”,因为货品往往被经手的阿拉伯商人层层加价。
按照中国史料记载,宋朝时,曾有少量瓷器通过阿拉伯商人辗转抵达欧洲。不过,按照欧洲人的传说,欧洲大陆第一件瓷器,是旅行家马可·波罗13世纪末泛海跋涉从中国带回欧洲。
这件瓷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瓶,掩埋在绸缎、香料等东方奇珍异宝之中。马可·波罗把这个瓷瓶称作“波切拉纳”,它在意大利语中与一种白色贝壳发音相近,原因是两者同样光洁、白皙。这个词还可以夸赞女人美白的肤色,用来给瓷瓶命名,可见欧洲人对瓷器的欣赏与渴求。
追逐痴迷
迈森瓷器工坊的市场推广经理黎玲介绍说,这种痴迷不只源于“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欧洲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瓷器的通透质感,在工艺上难以仿制。另外,瓷器在进入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的陶器渗水率较高,储存食物容易变质,而瓷器渗水率大大降低,食物水分不会渗入容器中,更加卫生洁净。
当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大航海线路巧妙接驳后,瓷器的环球商路形成了。中国瓷器从漳州、泉州、广州等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出发,源源不断地输往威尼斯、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哥德堡、汉堡等欧洲港口。
西班牙、葡萄牙是中国瓷器“批发商”的欧洲先驱。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等西葡航海家探索出新航线,绕过了阿拉伯人,开启大航海时代。凭借航海优势,两国率先开启从中国大批量购买瓷器。1522年,葡萄牙王室不惜以行政手段插手市场,规定从东印度归来的商船,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
在丝路发展历程中,“通货”不仅有丝绸,瓷器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也是最重要商品之一,海上丝路因此也被称作“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