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
“上世纪50年代的准考证都是繁体字”
新京报:在不同历史阶段,准考证有哪些不同?
詹洪阁:从小小的准考证可以看到经济和科技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的准考证都是繁体字,纸张粗糙,照片都是黑白的,印戳不是红戳就是蓝戳。后来都是简体字、盖钢印,2000年以后都用IC卡或防伪系数更高的准考证了。
考试科目也有变化。50年代的考试科目很多,有些地区的笔试科目居然有十多科。比如1953年华东区的一张准考证的考试时间表显示,除了考数学、政治常识、本国语文、物理、化学、中外史地、生物、俄语等8个科目,还有加试,一共要考好多天。
新京报:这些年考试时间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詹洪阁:对,考试时间现在都是6月上旬,以前都在7月中上旬。
另外,考场规则也反映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1977年以后,考场规则除了纪律性的要求,还会提醒考生,要仔细答卷、多思考,内容比较丰富。
总体来说,准考证上都包含了考生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等,大同小异,但准考证上都打上了时代烙印。
新京报:最有时代感的是什么?
詹洪阁:考生照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照片都是黑白的。到了80年代末,准考证上才开始有彩色照片。
五六十年代的准考证上,有的女生梳两个小辫,有的梳五号头(20世纪50年代因电影而风靡的一种女子发型,刘海不超过眉毛,鬓角不遮住耳朵,发根与脖子平齐,记者注),男生都是小短发。这种时代感最强。
照片上,大家都穿着粗布衣服,可见当时我们国家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好。
高考
“没有参加过高考,是我一生的遗憾”
新京报: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有意义的一个年份。这一年的准考证,你收藏了几张?它们有哪些特点?
詹洪阁:3张。分别是南京、苏州和淮阴一带的。都是硬纸板材质,名片大小。上面有考区、文理类别、姓名、编号和考生须知。和之前相比,没有写明考试科目,考生须知也相对简单。以1951年为例,当时的考生须知有十条,1977年只有五条。苏州的那张准考证上竟然没有贴考生照片。
新京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詹洪阁:这一年比较特殊,经过十多年,高考重新恢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在收藏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那一届的大学生,他们跟我讲,1977年,十多届学生聚在了一起,有的师生同届,有的夫妻俩一起走进考场,考生太多了。当时很多印刷厂的纸张都不够用了,一些试卷都是用非常粗糙的麻纸印刷的。
新京报:高考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詹洪阁:我没有参加过高考,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我上的是社会大学。我心情挺复杂的,没有参加高考、进入高校深造,这是我一生的遗憾。人一生肯定有失有得。这三十年,我收藏了很多教育方面的史料。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没有参加过高考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