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航拍“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遵照中轴线对称布局原则,大上清宫的主体建筑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遗存依山势自南向北依次排列。
历经千年,因一场意外大火被整体焚毁
鹰潭龙虎山地区的道教活动可追溯至东汉和帝时期。据历代《龙虎山志》记载,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4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龙虎山结庐炼丹,建“天师草堂”。魏晋时期,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还居龙虎山,建“传箓坛”。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召见二十代天师张谌,并改传箓坛为“真仙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宋徽宗又于崇宁四年(1105年)将上清观迁址于今天遗址所在地,并在政和三年(1113年)将“上清观”升为“上清正一宫”。
之后,大上清宫屡经兴废。
元成宗于大德三年(1299年)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大上清宫毁于兵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修大上清宫。明朝对大上清宫进行多达七次修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御书“大上清宫”匾额,大上清宫由此得名。清雍正九年(1731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于次年八月竣工,新建斗姆宫及其配殿,形成了两宫(上清宫、斗姆宫)十二殿二十四院的宏大规制,不仅在江南称为第一大道观,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民国19年(1930年),大上清宫因一场意外大火被整体焚毁,遗址从此尘封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