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修复现场。 杨艳敏 摄
“不想把这项传统的手工艺丢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赵莉说,现在共事的还有她的两名学生,但由于还非常年轻,在文物修复方面的历练尚需时日。虽然国家文物局也会定期办培训班,但文物修复这项精细的工作,不是通过几次培训就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没有后备力量令人非常着急,这在全国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赵莉分析说,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很多人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也不喜欢,会觉得很枯燥。这项工作得长时间戴上口罩“屏住呼吸”地进行,因为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一块小纸屑没有了。
甘肃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31处。既有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为代表的古代壁画,又有以汉明长城、锁阳城遗址为代表的土遗址。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小马拉大车”来形容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的人才紧缺困境。她说,过去甘肃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紧张,但随着国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加之保护范围和深度的扩展,尽管现在经费也不“宽裕”,但后备人才紧缺才是文物保护的首要“燃眉之急”。
马玉萍表示,今年甘肃将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包括积极参加国家文物局“金鼎工程”和各类专业培训,大力培养保护、管理和经营人才,通过委培、挂职、轮岗、交流等形式抓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文物系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