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从山东掖县孙洪林处发现的《永乐大典》
原稿毁于大火,正本神秘失踪
《永乐大典》编纂不易,书成之后更是命途多舛。
万册的巨大体量难以实现雕版印刷,《永乐大典》的所有内容均为手抄而成,永乐六年(1408)冬才完成抄写,是为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至于原稿,则一直没有离开南京,弘治皇帝曾想把原稿带到北京,但未能如愿。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宫内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大典》正本随文渊阁图书一起被运到北京,暂存于奉天门东庑,但不巧宫中发生火灾,于是书在奉天门一放就15年,直到正统元年(1436)才被送到宫中文楼,那已经是永乐帝曾孙朝的事了。
“《永乐大典》体量太大,其实历代皇帝都看得不多,书被束之高阁。直到嘉靖皇帝,他喜欢,经常在案头放几本,时时翻阅。”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也正是嘉靖皇帝的珍视,为《永乐大典》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和三大殿都被烧毁,嘉靖皇帝怕殃及附近的文楼,赶紧命人把《永乐大典》正本抢运了出来。他对这部书是真爱,害怕下次就没这么幸运了,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任命高拱、瞿景淳两位大臣负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抄副本也是一项大工程,当时招选了誊录、绘画生员109人,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全按照《永乐大典》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只能誊抄3叶,不得涂改,每册结尾处还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的名字。所以,正本和副本在内容和外观上没有区别。
可惜,嘉靖皇帝没有看到抄完的那一天,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他驾崩时也尚未完成,直到次年隆庆元年(1567)四月才大功告成,共耗时5年。
然而,自从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至今仍是一桩悬案,引发诸多猜测。陈红彦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们现在看到的《永乐大典》,全都是副本。一整部正本,人间蒸发,没有任何毁损和去向的记录。”
目前,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随嘉靖皇帝陪葬,二是毁于明万历年间的火灾,三是毁于明末清初的南京,四是毁于明末的北京宫中,五是毁于清乾隆年间的大火,六是仍秘藏于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位于今北京天安门东的南池子大街)的夹墙内。
很多人愿意相信,书还在,也有很多人等待着书重见天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