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维尔海姆·奈伊 《无题》,1952,手工纸上水彩画
马库斯·吕佩尔兹《组合(刚果)》(Composition [Congo]),1981,布面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专业教授、1999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的缪晓春,是1993伊门多夫中国首展的亲历者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快速发展的参与者之一,他在展览研讨中谈到:“当初中国艺术家受到(这批德国艺术家的)影响,很多地方可能只是一种误读,但是误读也是挺可爱的。(虽然)没有完全理解它,但是被感动。”日后,旅德求学的缪晓春通过在欧洲博物馆大量观展才“慢慢理解了(艺术作品与思想)上下文的关系”。
澎湃新闻记者还注意到,此次大展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与一间画廊共同主办。在目前国内艺术生态的大背景下,如何避免商业市场因素对学术独立的影响,如何守护艺术高校办展的公共性和伦理底线,避免类似数年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基弗在中国”展览引起基弗本人抗议的尴尬与学术失范?
阿克曼对澎湃新闻说:“中国至今缺少完全独立和专业的艺术评估系统。西方国家的大博物馆,一般没有市场因素(的左右),比如基弗展览完全是商业性目标,但是央美明知却承办了。”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表示,展览构思缘起于一年半前与欧美画廊业主的交流,彼此在学术兴趣与价值取向上形成共识。与中国画廊不同,欧洲一些画廊的经营往往超过了50年。“此次合作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间画廊收藏的德国艺术家们对中国影响重大。画廊创始人沃纳1963年就与巴塞利兹一起办展,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商业回报,甚至冒着多次被当局查封的风险。画廊主作为艺术浪潮的推动者,也是群体一员与艺术家共同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将这批艺术作品推广到伦敦和纽约。这次展览,有多件沃纳的私人收藏,代表了他和艺术家之间一起战斗的岁月。沃纳今年八十多岁了,本想来中国,这次因为健康状况的考虑被劝阻了。这次的展品还包括香港、南京等地的私人藏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去回避,而是让它清晰化。机构和私人藏品,我们会在展览中呈现出来,让观众既了解作品价值,也明晰了源流。”
重整 | 德国艺术立场
展期:2019年3月22日-5月4日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3号展厅
延伸阅读 | 艺术家与作品
维尔海姆·兰布鲁克 Wilhelm Lehmbruck 1881-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