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造型规整和乳浊蓝釉著称的钧瓷,得名于其发祥地河南省禹县钧台,钧窑的具体位置在1964年锁定为禹州城北城门内,1974年展开发掘工作。相对于日用瓷,以本批拍品为例的编号瓷应属于栽植用器。此类作品的断代颇具争议,因为有些中国学者一直倾向将之断代为宋代制品,但也有人认为其烧造年代应该更晚。迄今为止,在已断代的窖藏和墓葬文物中,都没有编号钧瓷的踪影。跟日用钧瓷截然不同的是,这些编号钧瓷仅见于钧台禹州县一处窑址,其抢救发掘工作于1974年进行。2004年,钧台展开了另一次抢救发掘工作,其涵盖面积约3,000平方米,与1974年的发掘地点相距约300米。其中一个松绿釉瓷片坑内也有编号钧瓷,考古人员根据釉料和形制将之断代为元瓷。编号钧瓷残片的热释光测试显示,其断代为元代和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