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鼎的另一看点是外壁的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名为司马赒的中山国相邦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这件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铜方壶上,四条龙攀附在四角,四壁上的铭文多达450字。根据铭文记载,古中山国伐燕胜利后利用燕国的铜器熔铸了此壶,文字颂扬了这一赫赫战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铜圆壶的铭文位于腹部与圈足。其中,圈足记录了制作工匠的信息和壶的重量;壶腹上刻有厝的儿子为父亲厝写的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赞扬了相邦司马赒伐燕取得的战果。
“秦代一统文字之前,战国文字缺乏统一性,但大多较为质朴,中山篆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例外。”为了方便观众欣赏字体的细节,博物馆将“中山三器”上的文字放大后贴在了墙上,其特点一目了然:字体修长,既刚劲挺拔又婀娜飘逸,像一把把笔直的利剑。“因为独特的形体结构,‘中山篆’也有‘悬针篆’之称。”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有的字的右下角标注了“二”字。“这是‘重文’了,代表同一个字在相邻的位置出现了两次,比如‘子子孙孙’的‘子’和‘孙’都各出现了一次,两个字右下角都有特殊标记。”贾叶青说。
目前,三件器物上的铭文基本都已经被辨认了出来。不过,不同的学者对个别字的发音、理解还有一定争议。
最早的建筑规划图
揭示中山王“未竟之志”
在所有的展品中,一件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可谓是“死里逃生”。它出土自被多次盗掘的中山王厝墓的主墓室,凹凸不平的表面、被烧过的痕迹,诉说着它曾遭遇的坎坷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