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河北博物院1400件套文物再现战国雄风

河北博物院1400件套文物再现战国雄风

2024-04-02 15:18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河北古称“燕赵大地”,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两大诸侯国燕国和赵国。鲜为人知的是,在燕国和赵国的包夹下,还存在着曾称雄一时的中山国。在史书中,关于古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加上其文物、遗迹长期湮没于地下,所以2000多年来,中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神秘王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山王陵、中山国都灵寿古城、行唐故郡遗址等为代表的考古遗存被陆续发现,气势恢宏的城池、规模宏大的墓葬和精美绝伦的文物使中山国的面容逐渐清晰起来。河北博物院的常设展览“战国雄风——古中山国”精选了1400件套文物,这些文物也成了打开“神秘王国”大门的钥匙,带领观众一起走进那段被时光封存的记忆。

观展·解码

中山王厝墓被盗多次

何以留下如此多的精美文物?

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村民在地里发现了很多不同寻常的瓦片,便与文物部门取得了联系。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启动,一个湮没在地下2000多年的古中山国慢慢揭开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入最重要的中山王厝(音)墓时,考古人员发现,主墓室已经被盗掘一空,还有被火焚烧的痕迹。就在他们要失望而归时,一位工作人员一脚踩空,险些掉进一个窟窿里。这惊险的一幕让考古人员发现了别样洞天:这个“窟窿”,是一间堆放着大量宝物的库室。“中山王厝墓共设有三个库室,库室与主墓室不相通,这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美的文物。”讲解员贾叶青说,展厅中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是从中山王厝墓的库室中出土的。

这样的墓葬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绝无仅有。专家们在史籍中找到了背后的可能原因。根据记载,古中山人“相随椎剽,休则掘冢”。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平时爱抢劫,闲下来会挖坟。“或许是在‘掘冢’的时候,中山人意识到只有一个椁室的设计是不安全的,所以才对自己的墓葬结构进行了改良。”

观展·亮点

刻有中山篆的“中山三器”

1100多字铭文补正史书记

在文字的漫长演变历史中,中山篆的存在有些特殊。目前,仅有三件器物能让我们欣赏到这种字体的“绝世美颜”。这三件文物分别是中山王厝(音)铁足铜鼎、中山王厝(音)夔龙饰铜方壶和中山王次(音)铜圆壶,被称为“中山三器”。它们同时在展厅里亮相,是展览中最重磅的文物。

“这三件文物共有铭文1100多字,记录了古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古中山国国都和王室世系,补正了史书阙如,为研究古中山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贾叶青带着记者一一品读。

铁足铜鼎,顾名思义,鼎身是青铜,鼎足是铁质。“这样的工艺非常罕见,意味着制作难度增加了很多。在那个时代,如何将熔点相差几百摄氏度的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现在都还是个谜。”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