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飞 摄
山西探索文物保护新路径
正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大省,在山西,可以说只要仔细看,到处都有着历史的痕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境内现有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28027处是古建筑,其中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31处,位居全国第一,元代以前的木结构遗存495座,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完整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山西省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一方面,山西制定出台《山西省文物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强化文物保护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文保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山西在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文物保护新路径。
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外,山西省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山西推出“认领认养”文物建筑等方式的“文明守望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截至2023年底,山西累计认领认养文物建筑473处,吸引社会资金5.4亿余元,一批濒危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保护。这种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为山西的文物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山西还持续加强对基层文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2022年起,山西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着力破解基层文博人才引不进、育不好、留不住的困境。
文物古建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之路漫漫,绝非旦夕间的流量倾注所能达成。眼下,旅游市场的热度转向北方各省,而热门出游地榜单上,山西仍旧让人瞩目。剥去热度光环,山西将坚守保护初心,深入挖掘古建文化内涵,以长效机制和创新举措,让历史古建在时代浪潮中稳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