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周末,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的一个展厅外排起了蜿蜒的长队——“绽放——16至20世纪典藏珍宝艺术展”正在展出,展览荟萃了约300余件/套珠宝,包括国内顶级文博机构的10余件典藏珍品,以及来自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珠宝珍品。它们横跨了五个世纪的珠宝艺术史,钻石的冷冽光芒、翡翠的温润色泽、黄金的永恒质感,是对人最直观的吸引。
在欧洲,很多人十分青睐麦穗图腾制作的珠宝。哪怕是叱咤欧洲的拿破仑,也难逃它们的“捕获”。那时,拿破仑就常委托法国著名的珠宝工匠尼铎制作麦穗珠宝,既用于王室场合,也用于私人赠礼。尼铎是珠宝品牌尚美的创始人,也是拿破仑的御用珠宝匠。
眼下,其中一顶由尼铎制作、拿破仑赠送臣子的钻石麦穗,后经改制成为麦穗冠冕的重磅展品已经来到浙博。跟随策展人常自洁的脚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跨越时空的璀璨对话——每一件珍宝都在诉说着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以及东西方文明在艺术长河中的相互辉映。
克雷夫科尔麦穗冠冕。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璀璨珍宝
辉映自然之境
穿行于明暗交织的展厅,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珠宝依旧流光溢彩。它们镌刻着时代的美学密码与工艺技术,光影流转间,向我们娓娓道来匠人的细腻与执着。
展览开篇处,一排生动的动植物纹饰珠宝,赋予了这片空间灵动自然之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与工艺中的自然趣味泛及中西,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情趣:飞禽走兽、鱼虫花草,或形态逼真、或俏丽娇妍,装点其间,芳菲满目、妙趣横生……这种审美趣味在19世纪初的西方发展至鼎盛。
“我们能看到西方珠宝对自然的模仿充满艺术性,呈现出非常写实的姿态。”常自洁在一处展柜前停下脚步,一枚由黄金、银、钻石构成的雨枝蜂蜜胸针波光粼粼。它由法国珠宝世家、被誉为“王后的珠宝商”的麦兰瑞家族在1840年打造。
“你看,这枚胸针通过宝石勾勒出植物在雨中的画面,钻石流苏仿佛是落下的水滴垂垂欲坠,在树叶周围还制作了几只蜜蜂,是罕见的有动物造型的‘潘派尔’风格的胸针。”常自洁说。“潘派尔”(法语译为“流苏”或“垂饰”)是一种珠宝设计风格,一系列宝石或钻石以瀑布状排列而成,按大小递减,最终以一个非常小的“冰状柱”吊坠结尾。19世纪,因受当时自然主义影响,“潘派尔”风格珠宝风靡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