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雁山讲堂”系列学术研讨会在雁荡山启幕

“雁山讲堂”系列学术研讨会在雁荡山启幕

2025-11-28 11:0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

2025年11月8日,“雁山讲堂”系列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灵峰景区启幕。讲堂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合作处、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山水文化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国学研究院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学研究中心等协办。

图片

“雁山讲堂”系列学术研讨会首讲现场

此次首讲以“三山五岳与中国书院传统”为主题,邀请多位学者展开对谈,学术召集与讲堂主持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振宇,参与首讲的主要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伟荣。几位嘉宾放眼中国名山大川,从不同角度探讨以“三山五岳”为核心的中国山水文化以及山水世界的智识传统。同时讲堂另邀著名笛箫演奏家小冈作为特别嘉宾,雁荡山管委会主任王金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晓峰、独立策展人马思琦为对谈嘉宾,以不同视角对主题进行对谈交流。同时进行了在线直播,吸引了大量听众的参与。

长桌茶谈

11月8日下午,结合雁荡行走的山水体验,学者专家与工作组成员在雁荡山灵峰崖壁前举行长桌茶谈,聆听箫声,感受雁荡的山水、禅茶文化,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图片

长桌对谈茶会现场


讲堂启幕

学术召集人杨振宇教授首先介绍了创设“雁山讲堂”的缘起,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和温州市政府联手,在山水奇秀之地雁荡山发扬中华山水文明的优秀传统的重要举措。进而阐释了这次启幕讲堂以“三山五岳与中国书院传统”为主题的主旨内涵:山水天地之灵境,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密钥之一。其中“三山五岳”的文化传统,更是中华文明所特有。国家5A景区雁荡山,雄峙东南沿海,人称“寰中绝胜”,被尊为中国“三山五岳”之一。自晋代以来,雁荡山融山水灵秀与书院寺观文化于一体,文脉绵延千年,成为我国兼具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名胜之地。而雁荡山所在县地温州乐清,则因传说周灵王太子王子晋跨鹤吹箫而得名,山水有清音,带给世人无限的遐想。借着这样的传说,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箫行者小冈先生,以一曲箫音应和雁荡山的太古气息,开启本次讲堂的学术对谈。

图片

学术召集人及主持人 杨振宇

图片

箫行者、钧天云和乐团成员小冈 演奏现场


专题演讲 1

山水美学与书院精神:谈景观在教育中的意义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发表演讲

胡晓明结合雁荡山的山水文化传统,聚焦于山林景观与中华文化心灵的深层关联,系统梳理了从汉代“山林习业”到宋代“书院讲学”的演变脉络,指出汉代教育以城市官学为主,重师传经学;唐代转向山林寺院,习业以诗赋为中心,多为个人行为;至宋代,儒家重掌教育主导,书院制度确立,形成以理学为核心,集讲学、藏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进一步指出,在山水与人文的相契中,催生了独特的理论、诗歌与景观文化。故书院赋予山水文化灵魂,山水滋养学子德行智慧,实现 “居学合一”的中国传统教育美学精神。雁荡山在这个中华文明的独特传统里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开掘,值得进一步的开展研究。


专题演讲 02

“三山五岳”山水画中的时代特性

图片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余辉发表演讲

“三山五岳”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地理与精神符号,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观念。余辉在本次讲座中,重点剖析了中国古代三次“南北朝”时期及其山水画的重要发展:首次南北朝时,山水成为独立画科,宗炳《画山水序》将名山视为先贤踪迹的载体;至五代与宋辽金时期,画家虽身处割据,却突破地域局限,以宏大全景与细腻皴法描绘三山五岳等天下名山,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精辟归纳五岳形胜。这些时期皆伴生重要山水画论,彰显了艺术家超越政治分立、坚守中华文化认同的创作自觉,使山水画成为维系文明血脉与审美共通的精神图景。在讲座中,余辉给出了很多新的学术命题与思路,他以大量的中国传统书画作品,展示了书画作品中对于山水与家国、山水与天下这些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对在南宋以来雁荡山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做了大胆的猜想……


专题演讲 03

岳麓与会文:江河与溪山的书院对话

图片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伟荣发表演讲

李伟荣以“江河”喻岳麓书院,以“溪山”喻会文书院,通过对比揭示了中国古代书院体系的宏大格局,同时描述了历史上雁荡山以及周边地区所曾有的书院传统。岳麓书院规模宏大、官民合办,位居“潭州三学”顶层,代表了书院教育统一、权威的一面;会文书院则由乡儒创办,扎根地方,与浙东事功学派紧密相连,体现了书院的地域性与草根性。他表示尽管二者形态迥异,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即“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这一“双星”模式,生动揭示了中国古代书院传统中统一性与地域性并存的教育智慧与文化格局。在这些书院传统中,也有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譬如著名的岳麓书院“朱张会讲”中的朱熹,也曾与雁荡山有着特殊的缘分交集。


与谈交流

图片

雁荡山管委会主任王金法发言

王金法从“雁荡”之名溯源,阐释其“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芦为荡,秋雁宿之”的天然意趣。他指出以亿年地质奇观、千年佛教文化闻名遐迩的雁荡山将山水形胜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作为中国山水写生的 “第一道场”,雁荡山孕育了众多书画大家,积淀了深厚的千年文脉。目前,其文旅发展方式也在向文化深度融合方向进行创新与转型,在强调保护好雁荡山“太古”气息的同时,也努力让更多游客来深度体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

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张晓峰发言

张晓峰指出雁荡山须以其山水文化为核心主线,亦可从雁荡山地域人文风俗层面切入,作为其重要拓展视角。例,与雁荡山相关的古版版画自明代起流传并逐渐丰富;开山之祖的诺矩罗尊者坐化于龙湫;南朝诗人谢灵运在雁荡山游历留下不朽诗篇。采用全视域视角审视,未来雁荡山旅游开发可从古道资源、文人文化、商陆文化等多维度切入,将书院文化作为重要文化载体,适度作为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向。

图片

策展人马思琦发言

策展人马思琦从展览策划的角度,梳理了山水文化、山水精神与“山海风·雁荡艺术大展”的脉络关联。她首先指出,时代变迁促使人们对山水的理解与感知发生转变;继而强调,当代艺术凭借其多样的创作媒介与切入角度,已不再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简单重复,其本质在于运用当代表达,重新激活深植于传统的山水精神。

图片

研讨嘉宾合影

研讨最后,伴随小冈先生的箫声,“雁山讲堂”系列学术研讨会首讲顺利闭幕。

12月13日,“雁山讲堂”第二讲即将举行,主题为“三山五岳与中国山水文化传统”。12月26日, “山海风·雁荡艺术展”将在雁荡山启动,12月27日也将举行“雁山讲堂”第三讲,主题为“山水天地与人类文明”。敬请关注。



讲堂工作团队


策划召集|杨振宇

执行策划|张晓峰、马思琦

执行工作组|王晗宇、王嘉平、赵天宇、卢强、郑汉阳

视觉设计|林建嘉

宣传|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

特别鸣谢|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灵峰景区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