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大美之春》——何林|2025乙巳新年特展

《大美之春》——何林|2025乙巳新年特展

2025-01-10 10:52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大美之春》——何林|2025乙巳新年特展

 

 

前言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响着希望与新生的旋律。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新年特展。艺术,是时代的脉搏,是社会的镜像。在当代,艺术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但其核心始终未变: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碰撞,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也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

新的一年,新的艺术探索。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蛇的蜕变一般,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脱胎换骨,涌现出新的创意与灵感。我们相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也将在观众心中激起新的波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好、对智慧、对未来的渴望。

让我们在2025乙巳蛇年这个充满变化与可能的时刻,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这场丰富的艺术旅程。愿本次展览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以及未来创作与探索的源泉。

 

 

 艺术之路,不仅仅是技巧的磨砺,更是精神的追求与时代的呼唤。在这条道路上,每一笔、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投射,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深情礼赞。无论是对自然的描摹,还是对人性的探索,艺术在本质上永远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启示和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们站在“大美之春”的起点,眺望着那座“文艺高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艺术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点亮“中国精神之光”,让这份光辉照亮世界,温暖未来。

 

 

何林,民盟盟员,1967年生于四川自贡。1992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

中国环境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城市雕塑资格证持证雕塑家。

主要雕塑代表作有:孙中山秘书《李筱亭》胸像,四川轻化工大学李白河校区《江姐》塑像,贵州赤水市《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组雕塑,雅安北高速出口不锈钢《熊猫》雕塑,自贡卢德铭故居(竹园村)《文山会议-毛泽东等塑像》,自贡一中校园铸铜浮雕《培德百年》,雅安二郎山喇叭河国家森林公园铸铜雕塑《山神》。

1998年雕塑作品《龙腾凤舞》获全国“槐花杯”雕塑大赛“槐花奖”;

1999年不锈钢雕塑作品《崛起》入选四川省建国五十周年省美展,《母与子》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获“世纪杯”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优秀奖;

2003年《翱翔》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发表论文有:《中国内地形象设计忧思》、《城市建设与形象设计水乳交融》、《推动工业设计培训,加强工业设计与技术创新》、《成渝“双圈”经济区发展我建议》、《扎实千年盐都文化,助推我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发展》。

2019年作为设计师代表参加中国烟台“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与会代表共同签署发起成立联合国设计产业组织,该组织总部永久落户山东烟台。

 

 

 解读自贡张家沱炎帝宫建筑群

 甲辰立秋时,驱车到富全禽畜养殖基地的途中,伯乐来电询访,仿古建筑中的技艺,我不加思考的一五一十给他脱口而来。凑巧,仲秋之时却加入了中国华西四川省建十一司的旗下队列,为古迹探访,赤子的家乡情怀,意愿融入釡溪河畔做一粒尘灰。

位于自流井区张家沱的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建筑——炎帝宫,整个建筑群共分炎帝宫、盐工之家、川主庙三个集群建筑组成。目前对该建筑的接触,借此高谈阔论的解读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供来者共勉。

儿时看到这个建筑群的左岸,是历代自贡主要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张家沱在明清时就热闹非凡,自古就是川南集贸交易中心;脚下是釡溪河岸最大的盐船码头,每天数以百计的歪脖子船,在此停靠装卸货物。古盐码头岸边由巨石铺成,伴有明清延续的下桥,桥石长约3米的条石平铺。左上是国保级遗址文物——汇柴口古盐道,古代从叙州府(今宜宾)、云南到自流井,这里是入城必经之地。右岸是白节滩古居民区,临解放后兴建的自贡第一座大桥,十字口洋灰桥,相距不足百米。大河的对岸是沿自汉代逐年修建的自流井老城区,也是自贡市历代最为繁华的闹市中心区域。加之历代盐业的兴衰,俗有千年盐都美誉!

从风水学说看建筑,建筑群以中心轴线,大山门前建有相对比较高的石梯步,从下起步有17步,石梯中有1.5m宽的歇脚平台,再从平台起13步到大门前外廊厅。建筑呈乾坤坐向,居四挂角寓意和谐,背靠富台山鹿酷似马鞍山形;面向海潮山岗(自贡天车酿造厂),也似笔架。前有釡溪河(古老的上桥和新桥)的来水,不见水出,恰如晶莹剔透的一汪活水,此建筑在风水学中可理解为富驾乾坤之说。

从建筑结构观察,炎帝宫的大门相对低于盐工之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而盐工之家建筑格调霸气,居高临下,蔚为壮观;川主庙林珑奇秀,好似附属建筑,与盐工之家有机组合。站在对岸观此建筑群落,如镜中之物,建有青砖高墙门头,炎帝宫屹立悬山式建筑,而盐工之家建筑确为斜疝式,此建筑即与本地区祠堂建筑吻合,也与坐落于金鱼河西北岸的夏洞寺,始建于明代的建筑极为雷同。建筑群落右方的川主庙,建筑几乎临水于堡坎悬崖,建筑前方没有设大门,而在侧面开小门,并入亭台廊道进入。东入口小门边有个园拱小窗,窗的上额灰塑贴有碎瓷文字“传奉祠”,有如今门禁一般。

咱就进入殿内慢慢道来:

中庭建筑盐工之家,从梯步向上进入,因解放后,数十户居民几十年久居,为生活便利,乱搭建改造较多,但是,基本木制建筑构架完整,房顶屋架穿枋和木雕驼峰基本完整,地面上柱础石雕刻基本可视其浮雕图案。建筑分正殿,右正屋,花廊厅,左厢房,右厢房,前门厅,左右居室,三个天井组成。从木制看,正殿的大木立柱由双背环抱,高约二丈有三(7.3m),十一根桢楠立柱和五根楠木做抬梁,经工匠榫卯穿枋构建,此乃整个建筑群落中室内空间高度之最,建筑密度最大,使用功能较多的建筑。

正殿左右房梁上的木雕坐墩、角背、驼峰,和保存完好的撑弓,方中求圆的雕刻手法比较简洁,浮雕深浅凸起光影效果讲究,基本与明末清初简洁豪放的手法类同。自唐宋以来耕读文化,勤俭持家深入民心,农家百姓的家具和房屋装饰不可能像皇宫贵族一般金碧辉煌,只能营造一种朴素淡雅、简约温婉、内敛低调的艺术之美。

 

 明代以前,由“小木”制作。古老体从简单的花卉纹饰图案起步,逐步转向吉祥寓意类题材。图像简洁稚拙,板块式组合构图,层次单一。工具简陋,最初以阴刻线条为主,逐步向浅浮雕、深浮雕方向发展。明末清初木雕的建筑装饰上一般不上油漆,保留原有“白木雕”的素雅之风,和此时文人志士清高脱俗的书生之气十分契合,更得到社会大众的充分认可和推崇。

 

地面上石雕柱础形状各异,雕刻图文简练,花卉雕刻粗中见细,尤其是花卉一目了然。柱础石雕以正殿月台起,可以分别解读为:月台左右为兰花,中间大柱为瓜上莲花,寓意东家清廉纯洁之意;挨近花廊厅柱础正面雕刻鹿回头,侧面雕刻牡丹,寓意贵人迂回常来常往,共享富贵荣华;花廊厅中间柱础雕刻,侧面为云锦窗,正面为喜鹊,接近门厅,寓意进来有喜,喜上眉梢,喜气祥和。屋檐挑枋末端木雕龙头,祥云的雀替、与花草相连的撑弓,寓意腾云驾雾之势,龙起祥云。

 

 从房梁驼峰到屋檐撑弓,地面石雕柱础,以其高超的雕技,多样的形式,朴茂清新,俗中见雅,即能素享盛名,更历久不衰,从而早已越出了川南地域的范围,不仅代表当代时期,且为川南民间雕刻艺术的经典之作,堪称一绝。

 

 正殿镇宅的后墙有长2.12m宽0.3m厚0.3m的下基石安于轴线中心,左右两根大楠木柱子之间建长6.18m宽2.68m高0.5m的石砌月形台,作者分析为堂主(帮会)主副龙椅之地。若是供奉神龛推理不成,因为高度低于成人生殖,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神龛的定律。对其月台进行探方考查,月台有二层石灰三合土层,下层与地面在同一水平层。并在此层中间部位获取到已经破碎的青花瓷,有碟、碗、盘和方孔洞对穿的器皿碎片,还有一根貌似手镯的白玉弧形残段长3.5cm,玉质通透乃上等,青花瓷的图案画风随意豪放,不等同于乾隆及以后瓷器画派,近乎于明瓷的技法,釉色浓淡有佳,属瓷中上品。

建筑的排水系统至今数百年都不落伍,三个天井有生的气象,设四水归堂,水为财,井聚气,不见水的溢出,方寸里观天象,北斗七星尽收斗中,设计之巧妙。殿后有山,山有洪水,难免有泛滥之灾,却将后檐排水从明沟一端流入暗沟,而消失于屋基一侧,经三次过滤沉沙向外导入河道,科学的做到了排洪,环保防沙,防盗并举的功能。

为了查考建筑年代信息,按历代建筑动工时的隐藏信息探方查考,虽然,目前没有查考到具体建筑年代的详细时间,根据古代建筑的科考信息做深度发现,在左侧楠木大柱中撬开秘制凹函,里面空空如也,却任然留有鸟窝状的净地,有遗憾的一面,可根据木料分析,至少在百年以前就被盗扰。大部分的木雕撑弓和雀替也许在解放后破四旧时期被毁。

以材质论物料,立柱和梁枋的好木材料,从采伐、运输、处理和保存,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砍伐木材、将木材堆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自然风干,木头经历多个一年四季温差高低的变化,自然收缩后建成的房架穿枋结构木材不变形,逐渐变得更加稳定,是大木和楠木使用中工匠必具备的本领,房料采用拼接技巧防止木材开裂变形翘曲,在此建筑群中都使用了该要领。

再看建筑群落左侧的炎帝宫,古老的炎帝宫早年前已经是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系两层楼的抬梁木结构建筑,于道光五年和咸丰四年两次培修,现存建筑有戏楼、客廨和左侧厢房。大门前有石板铺砌道路宽2.2m通道,道路由石板镶嵌一字排开铺成,门的左右立墙是古青砖砌筑,从戏楼下层通道进入,通道左右为戏楼下层的居住用房,每个房间是木柱穿枋结构,中间四根楠木直径40cm屹立,空间不大。穿过通道,则是向上行11步石梯,梯步上端是石板铺成长21m宽8.9m的小广场,同被毁的正殿构成四合院式建筑。正面再向上,还有高起石梯12步,左右为苍劲有力的条石,精工砌筑的堡坎墙壁,堡坎的左右砌石质护栏,石栏杆立柱分别雕刻有形体各异的神兽。

 

 

 

 

在石堡坎上方,虽原正殿建筑已经被毁,也许是破四旧时,加之年久失修,供奉的神像也一应遭洗劫,现在只留有原建筑屋基的残痕,和雕刻精湛,两端雕刻吼狮子的神兽,构成长3.63m,高0.78m的神龛。

正殿的正前方是悬山式戏楼,戏楼前护栏由高0.8m木质竖斜孔榫卯做成,护栏下围板是木刻浮雕,技法熟练细致,以戏剧和传说演义中人物的浮雕,浮雕人物以民俗生活,疏密错落有序,还有部分贴金,描朱红土漆颜色依稀可见。戏楼的屋檐梁枋还有曾经彩绘油漆的痕迹。挑枋出端雕刻龙头威武虎啸,吊挂图案可与竹编比美,确是雕刻中的精品,表面贴金基本完整,看上去非常华丽。木质撑弓雕刻,屋脊灰塑贴碎瓷图案,犹如山川风景,人物悬塑,祥云腾空,非常奥美。

明代,木工分“大木”和“小木”, “小木”又细分为“细木”和“雕花”两个匠作,雕花成为专门的匠作以后,技艺进步发展迅猛,形成了传统的雕花体,清嘉庆、道光年间达到艺术高峰。在构图方式上,有了前后大层次的划分,注重疏密对比,雕刻题材丰富。在建筑、家具上精雕细刻,追求逼真、精致、细腻、典雅的艺术气质。比如人物头和身高比例,明代人物大约1:4,清中期为1:5到1:6左右,清晚期逐渐拉伸到1:6、1:7;形象饱满厚实,用刀圆润流畅,擅长“以线立骨”,五官和衣折裙摆多用简练准确的斜切线条刻画,肢体语言夸张动感,是神韵皆备的“意象”木雕。

根据炎帝宫戏楼木雕图案,再说戏剧川剧的渊源,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这一时期常演的剧目有《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和《灌口神》等。川剧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当时,北边的陕西、甘肃和南方的湖广等省大量移民流人四川,随之带来了具有各地乡土气息的戏曲艺术。这些外来戏曲艺术经过与四川本地戏曲艺术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其它戏曲艺术的剧种—— 川剧。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其中高腔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等地的“弋阳腔”,结合四川民间秧歌演变而来;胡琴戏由徽剧和汉剧演变而来;弹戏的源流是陕西的秦腔,清朝道光年间传人四川;灯戏由四川民间小曲演变而成;昆曲则源自苏州的昆山腔,相传是清朝康熙年间传人四川的。从传人地域看,川剧的昆、高、胡、弹是分别由川西岷江,川南沱江,川北嘉陵江等四条河道输人的,故有“四大流派”之说。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沱江戏派主要以资阳流域到自贡为代表,川剧的发展及升华,自贡地区尤为突出。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出戏楼的建筑和戏楼木雕图案的端倪。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使川剧令人叹为观止。此乃决定了川南古建筑中,都建戏楼是追求时尚的载体。

顺着釡溪河畔,穿过盐工之家大殿,进入建筑群右侧,是省保建筑川主庙。建筑布局基本与炎帝宫相差不多,建筑面积占地略微小一些,也分斜疝式二层戏楼,木雕在戏楼的主视角部位雕刻,与炎帝宫相比,各有千秋;戏楼建有观景走廊,居高临水,釡溪河面碧波金光灿烂,绿树柳荫,古城倒映,尽展盐都风采。耳房建在大天井两侧,设居室数间,可坐立于走廊品茶、观戏,还可借助阳光绣花、染绢、弹曲、绘景;石阶梯步左、右安装有石狮子一对。不过,此狮子已经腐蚀风化,脸部荡然无存,狮身破列。后山南向是主殿,殿中四根立柱直径一尺有五的楠木,左右两侧立柱楠木一尺有余。大殿房架穿枋和木雕驼峰,及前廊雕刻和建筑形式,与夏洞寺的建筑手法几乎为一血统。据说,是为了供奉李冰古蜀治水兴川,开凿井盐有功而建庙,蜀王赐名为川主庙。 

从川主庙内的狮和柱础雕刻手法看,雕刻图案与盐工之家相比,虽然石质风化严重,还能明显可见图案清晰活跃,雕刻纹理要细致很多。戏楼木雕的二龙戏珠有僵直外,花卉喜鸟和撑弓木雕具有块面图文,雕琢精细,房梁坐墩、角背、驼峰雕刻粗犷豪放。

在川主庙东入口道路虽然狭窄,还是可两人同行,门侧一个小窗,窗的上额灰塑,贴碎瓷字“传奉祠”。西入口与盐工之家紧密相连,门廊相通,是不可分割的群落建筑。

再说建筑群周边的墓葬有无关联?

由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特殊身份,加之元代原老重臣根深蒂固的朝政关系,朱元璋不仅对官员严苛清廉管理,还力主节约简练,导致审美的视角都发生变化,图案色彩都以楷阔的结构模式发展,直至明朝中期以前的图案都比较简练,建筑色彩追求纯色为主,基本没有多余的装饰彩绘。墓葬也随之简约化形制,在川南区域多用石棺(俗称生基),棺内木托板的礼制进行入土安葬。石棺的规格尺寸,工匠在石板上打挫的人字形钻痕,石板之间缝隙没有糯米浆石灰做缝,与明中期或以前相吻合。在明末逐渐发展为用糯米熬粥浆调合生石灰为黏合剂,继而发展以瓦拱卷为材料的墓穴进行安葬。因财富人家多为一夫多妻制度,造就了墓穴一墓多棺的形式,普通人家即以无棺椁软葬居多,稍微有点经济及社会背景的人家,拥有柏木或杉木为椁,进入清朝,才流行用瓦拱卷为墓葬。康熙王朝的兴盛,翡翠就逐渐进入百姓的生活世俗;到乾隆时,葬制奉行用翡翠和瓷器;慈禧时期,欧陆国际边贸闯入,生活追求奢侈俗套,平民生活世俗和墓葬礼仪上,更流行翡翠、玛瑙和瓷器陪伴终身的理念。

回到上图建筑与风水的观点,生基石棺墓距离中间建筑仅有3.2米,按建筑规模分析,不可能外来者能安葬与居住如此近的距离。或者墓穴早于建筑,但是,疑问在建筑物占居了背山而面向前山的风水主角,墓穴位置次之。由此,该石棺墓穴应晚于建筑初始。

再说瓦拱卷墓穴,一墓五棺,在棺的前端没有互通墓道门洞,使用材料大幅度改进外,与明朝石棺类同建制类同;从墓内观看,每棺墓内都有腐蚀后的木制棺椁,棺椁材质为柏木经数百年腐蚀后,与火烧后的木炭雷同的质感,墓门用厚2厘米的长方形青砖砌筑。且,该形制规模,也位居古城重要的水岸码头,外来葬此极为困难。据理而推,长居于此、比较有经济实力,位高权重者,才有可能享受此地待遇。由此,两处墓穴都与此建筑群关联。

从建筑物川主庙看,虽然朝向是对岸地名“高坪地”下水坡面的“小桥井”方向,为何没有向水岸边开大门,只有假廊的窗户观景。却从顺山向的炎帝宫或白节滩方向进入,从上图建筑群朝向分析图可以感悟。

  据立于建筑门头左右前方的重点文物保护碑记,炎帝宫和川主庙始建于清嘉庆年,光绪时进行了两次大修。盐工之家建筑时间不详,笔者推论:盐工之家应该建于清朝嘉庆之初年或更早时期。理由是:盐工之家具有较好的地理环境,理智的先祖总会抢先占领,绝不会留着好的地理环境不建,去花投资建在不好的环境中。从梯步而言,也是在建筑群中部,前方预留了开阔的视野环境,与河岸距离恰好可供集会之用。再就是建筑规模和雕刻图案的分析,工匠的工艺手法进行时间倒推。应该为“传奉祠”的建筑布局为宜,有地方史记,自贡盐工群中的烧盐工人,以行业帮会组织形式集资兴建,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工会组织之一,确属古盐帮工会的祠堂会客之所。分别建在左侧的炎帝宫和右侧的川主庙,是以精神寄托和愿景理想而增建。

这组团建筑群没有在旧城改造的潮流中被拆除,反而被申报为省级建筑文物保护,还得感谢市委宣传部某领导,在分管全市文保工作中,部分古迹建筑获批国家重点遗产文保项目,此集群建筑获得省级重点文保建筑等所做的贡献。这组建筑群落亟待保护的大修工作提上日程,也是市、区等领导班子重视文化传承,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根基,充分发挥古盐产业化街区特色,以文化促发展为理念,作为老城区建设任务目标;区委某书记早年在沿滩区分管文教工作中,推进仙市古镇的维修保护,推进文旅发展,在社会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贡市石钢市长亲临古迹建筑维修现场,对文物

古迹维护做重要指示,技师何林向市长介绍现存文物情况。

 

自贡市副市长周耘率文物专家一行,

多次在现场指导建筑古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做调研。

本年度百年大修,由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古建筑所设计师们担钢设计,他们以百年文保的情怀,加良心设计,即要考虑业主投资成本,更考虑到不可多得的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更多对地下基础防沉降和抗震加固,保留原有楠木,用上等柏木更换已经腐朽的木材,柏木在当今市场造价上低于菠萝格,品质上虽然不能与楠木比,可为中上等。自汉、明朝时期,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用,历代俗称黄肠木,百年不腐。在建筑外观的视角,不仅遵照原建筑特点,色彩上更讲究古朴回归。

此建筑集群,在川南地市也不多见,它的存在,为研究古蜀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物实依据,为千年盐都古城保护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推动古城历史街区经济发展,和稳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缺,功在千秋,利在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脊梁。

作者:何林,自贡市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四川美协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会员,全国城市雕塑资格证持证雕塑家。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