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昆仑石刻”应为秦代刻法与书风

“昆仑石刻”应为秦代刻法与书风

2025-08-05 11:40 文章来源:光明网  作者:冯立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学术争鸣】

作者:冯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从现在披露的照片来看,“昆仑石刻”以单刀平铲方式刻就,文字在字法、字形上规范合理,整体章法布局错落自然,并结合同时期石刻、诏量、玺印、陶文等不同类型秦文字作品综合考察后,我认为该石刻的刻法为秦汉时期的普遍刻石方式,反映出秦代书风的时代特征和书写广度。

“昆仑石刻”中的“采药”与“将”等字。

刻法问题

“昆仑石刻”的文字是以“平铲”的方式刻就,即以平角的工具向前推进,受石质软硬、松紧程度的影响,还可能会导致文字线条底部不同程度的锉痕与边缘的崩裂。这种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每条线基本是以“单刀”刻就,一次成形。这在秦至西汉的石刻中很常见,但需要与汉画像石中的“减地平钑”现象相区别,后者是先对文字或图案进行“勾勒”后再平铲。

有人提出,为什么字形与所谓官方的石刻有明显出入,且排列错落,似乎很不严肃,与“秦式”不符。这恰恰是笔者信以为真的关键所在。这种刻法与章法,反映出该石刻应为直接上石而刻。整体看,该石面文字布局错落,字形大小不一,虽有部分残损,但基本可以明确文字内容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整篇之布部”的可能。如“采药”与“将”的嵌合,一方面说明其由右至左的镌刻顺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刻制过程中的“自然安排”,这种情况在“秦诏版”中也有反映。最关键的是,这种“自然”恰恰反映出刻手对于字形灵活的把握能力与刻制时的应变能力,类似我们的“日常书写”能力。2010年西安关山镇石川河道出土的秦代石刻,当为“物勒工名”之用,文字排列错落摇曳,刻法与“昆仑石刻”极为相近。此外,徐州龟山楚王墓塞石(公元前174年)的章法与刻法亦是如此。

结合“昆仑石刻”的整体书风与文字排列方式看,确实是目前秦代石刻中的“仅见品”。因此,在缺少横向参照物时,我们不妨反推:若为“作伪”,在刻者拿到“底本”后又考察了秦时刻法,为何不按照现在的“标准品”,而是要采用这样“未见”的随形布局章法?有人会说,这种未见才是证伪的重要证据。但作伪者若是参考同时期前文所举二石的错落章法与标准秦小篆进行“嫁接”,这样一件“臆造品”就不担心会被质疑么?我想,这种明显的“错误”恰是作伪者一般不会做出的。再进一步,若为作伪,此人应是先到此地考察过该石样态后,精心创作布局,再行刻制,则必然要先将字形书成,且对于岩层起伏的状态,也应该是十分熟悉的。如此明显的石面起伏,为何不只刻及最上表层,将下层凹陷断面当作残泐不刻,岂不更加省工,且更具“真”相。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