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X LEE (李神琦)
人体工程学研究员
美国纽约百老汇制作人
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与社会学专业
曾任职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管理部
在台湾水墨画的发展历程中,周锡珽先生的艺术轨迹极具代表性——他以“入古”为起点,在传统笔墨中深耕十余年;以“禅修”为转折,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悟道;最终以“出古”为突破,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精神的独特风格。其艺术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清晰地印记着对水墨艺术的执着探索,而风格的每一次演变,都彰显着他对艺术本质的更深层理解。
一、入古:深耕传统,以十余年仿古筑牢笔墨根基(1970年代起)
周锡珽先生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水墨画的敬畏与深耕。少年时期的他,因母亲任职于历史博物馆的契机,15岁便开启了与国画的缘分——不仅参加馆内晚间国画课程,更幸运地拜入范伯洪先生门下,正式踏上系统学画之路。从最基础的山水画法练起,他的天赋与勤奋很快得到范伯洪先生的认可,而老师给予的关键指引,便是“学仿古画”——唯有深入古人笔墨,方能理解中国绘画的渊源与美学精髓。
此后十余年,周锡珽一头扎进传统绘画的世界,以“临摹”为匙,开启探索古人技法的大门。他并非泛泛而学,而是针对性地钻研历代名家的标志性技法:他研习沈周、巨然的“披麻皴”,体会这种技法表现山石纹理时的细腻与温润,让线条在笔下逐渐有了“呼吸感”;他临摹夏圭、马远、唐寅的“斧劈皴”,感受笔法的刚劲利落,领悟如何用短促有力的笔触展现山石的雄奇险峻;他学习李成、郭熙的“蟹爪树”,琢磨枝干的扭曲转折,让笔下的树木兼具苍劲与灵动。
台北故宫成为他重要的“第二课堂”。在范伯洪先生的鼓励下,他常往返于故宫,面对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名迹驻足观摩,甚至“背记诸家笔墨特长”——记黄公望的浅绛设色,记徐渭的泼墨豪情,记陈洪绶的高古线条。他不只是模仿字形画貌,更试图透过笔墨读懂古人的心境与精神:为何倪瓒的山水总是疏淡空灵?为何八大山人的鱼鸟总带着孤傲清冷?这种“以心观古”的学习方式,让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笔墨技法,更触摸到了传统水墨画的文化内核。十余年的仿古经历,如同为他的艺术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让他日后的风格创新有了扎根的土壤。
二、悟道:禅修启智,以自然观照打破仿古桎梏(1996年契机)
1996年,一次前往缅甸的经历,成为周锡珽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缅甸,他接触了原始佛法与禅修,这段看似与绘画无关的精神体验,却彻底重塑了他对艺术的认知,让他从“学古人之技”走向“悟古人之心”,也让他的创作从“模仿”转向“表达”。
禅修教会他的,首先是“观照”——以沉静、纯粹的视角观察自然,而非以功利的眼光“看”景物。以往临摹古画时,他关注的是“如何画山”“如何画树”;禅修后,他开始思考“山为何是这样”“树为何有这样的姿态”:他会观察清晨山林间云雾的流动,看光线穿过树叶时的明暗变化,感受不同季节草木的枯荣交替,甚至留意雨滴落在山石上的痕迹。这种对自然细微变化的体悟,让他意识到:绘画不应是对古人技法的复制,更不应是对物象的机械描摹,而应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捕捉与传递。
同时,佛法中的“空”“寂”理念,也让他对水墨画的“意境”有了全新理解。他开始反思:“学古人画作而无习古人之心”,终究只是“画匠”而非“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将文化精神与内在修养融入笔墨,而非堆砌技法。于是,他不再执着于画面的“繁复”与“形似”,转而追求“气的流动与生命力”——他希望自己的画能“呼吸”,能让观者感受到画面背后的精神力量。
从缅甸归来后,他的画风开始悄然转变:原本严谨复刻古画的笔触,多了几分灵动与随性;原本遵循传统范式的构图,开始融入自己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比如画山水时,他不再严格按照“三远法”布局,而是根据自己记忆中山林的真实意境,用淡墨渲染远山的空灵,用浓墨点染近树的苍劲,让云雾在山石间自然“游走”,仿佛画面中有一股无形的“气”在流动。这种转变,打破了仿古带来的桎梏,让他的作品第一次有了“个人印记”——那是属于周锡珽的、与自然对话的笔墨语言。
三、出古:融汇古今,以中西合璧塑造个人风貌(风格成熟阶段)
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突破,周锡珽先生终于走出了“仿古”的框架,在传统水墨与现代艺术、东方禅意与西方视觉之间找到平衡,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不再受限于单一维度,而是多方面融合,既扎根传统,又面向现代,既饱含东方哲思,又借鉴西方技巧。
1. 以自然为魂,捕捉瞬息万变的生命力
“师法自然”成为他成熟风格的核心。他不再满足于表现自然的“静态之美”,而是致力于捕捉自然的“瞬息万变”——他会将光线与山石云树间产生的色彩、气韵融入画中,让晨光中的山林带着温暖的金黄,让雨后的山石透着湿润的墨色;他会表现温度与湿度对云雾的影响,让清晨的薄雾轻盈缥缈,让山间的浓雾厚重朦胧。为了让这种“动态感”更真实,他注重画面“力的延伸感”:比如画溪流,会让水流的线条向画外延伸,仿佛溪水能从纸上“流”出去;画云雾,会让墨色从浓到淡逐渐晕散,仿佛云雾能从画面中“飘”出来。这种对自然生命力的精准捕捉,让他的作品充满“现场感”,观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林间的风、雾、光、色。
2. 融西方技巧,丰富水墨的视觉层次
周锡珽不拘泥于“传统水墨只能用墨、只能写意”的固有认知,大胆将西方视觉艺术的概念融入创作,为传统水墨注入现代活力。他借鉴西方绘画的“块面感”与“光影感”,通过多次重复的“叠擦”笔法——先以淡墨铺底,再用浓墨反复叠擦,让山石表面呈现出粗砾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岩石的纹理;同时,通过墨色的深浅对比,营造出山石的体积感与光影效果,打破了传统水墨“平面化”的局限。
在空间表现上,他不再依赖传统的“留白”与“虚实”,而是通过云水雾气的层次变化,构建出远近分明的空间感——近景的树木墨色浓重、细节清晰,中景的山石墨色稍淡、轮廓朦胧,远景的云雾墨色清浅、几乎与纸融合,让画面有了“纵深”;在色彩运用上,他也突破“水墨以黑白为主”的传统,敢于用浅绛、青绿等色彩表现晨昏时序的变化,比如用暖橙色表现夕阳下的山林,用冷蓝色表现月夜中的云雾,让画面的“时序感”更鲜明。这种中西融合的尝试,既保留了水墨的韵味,又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3. 求禅意空灵,传递超脱的精神意境
禅意,始终是周锡珽作品的“灵魂”。他的画作常常“洗尽尘嚣琐碎”——没有点景人物的打扰,没有亭台楼阁的繁杂,甚至连落款题字也刻意隐于画幅边侧,避免破坏画面的整体性。他希望观者能不受任何干扰,纯粹沉浸于山林本身,感受“山林与心境的相应”,体会“时间与大气在云雾光影色彩中的流动”。
比如他的山水作品,画面中只有山、石、树、雾,却能让观者感受到一种静谧中的蓬勃——云雾在流动,是“活”的;树木在生长,是“有生命”的;山石沉默矗立,却透着“沉稳的力量”。这种“空灵”不是“空洞”,而是“洗尽铅华后的纯粹”;这种“静谧”不是“死寂”,而是“生命力的内敛”。观者在欣赏时,内心的浮躁会逐渐沉淀,仿佛能与画面中的山林、云雾产生精神共鸣,获得一种超脱世俗的安宁感。
从“入古”时的深耕传统,到“悟道”时的禅修启智,再到“出古”时的融汇古今,周锡珽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一段不断突破自我、寻找艺术本质的旅程。他的风格演变,不仅是个人艺术成熟的见证,更展现了传统水墨画在当代的无限可能——它可以扎根传统而不僵化,借鉴西方而不迷失,传递禅意而不晦涩。如今,周锡珽的笔墨中,既有古人的风神,又有自然的生机,更有现代的精神,他用自己的创作证明:传统水墨从未过时,只要不断注入新的思考与感悟,便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李神琦(Rex Lee)是一位华裔美国演员、获奖剧作家与百老汇制作人,常驻纽约市。他本科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与政治学,并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获得金融与社会学硕士学位。
李神琦拥有横跨艺术、金融与公共事务领域的广泛经验,曾于国际顶级艺术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任职,并在华盛顿特区担任企业说客,代表多家跨国公司进行政策游说。
他的表演生涯始于入围全美极具声望的 Jerry Herman Awards,这一经历点燃了他对舞台艺术的热情。其后,李神琦成为当年唯一入选的华裔男演员,受邀加入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 Company of Great Britain),并展开国际巡演。他也曾参演美国国家级广告、影展短片,以及伦敦 Off-West End 的专业剧场演出,并受保加利亚文化部邀请,赴索菲亚国家剧院登台演出,展现其多语文化的舞台魅力。
舞台之外,李神琦在学术领域同样表现出色。他曾在全美历史竞赛(National History Bowl)及美国地理奥林匹克(U.S. Geography Olympiad)中取得佳绩,并入选美国国家队。他对全球事务、文化历史与地缘政治的深厚理解,持续为其剧作与表演注入思想深度与跨文化的叙事视角。
作为百老汇制作人,李神琦致力于搭建中美戏剧之间的桥梁——将美国戏剧引入中国,也让中国作品登上纽约舞台。他坚信戏剧能够穿越语言与国界,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与心灵的共鸣。他的作品关注移民经验、身份认同与文化错位,通过艺术不断重塑“归属”的意义,推动亚洲叙事在全球剧场中的传播与再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