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洲 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文化专委会副主任
人体工程学的核心逻辑是“以人为本,实现主体与对象的适配共鸣”,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造物设计,亦能为艺术创作的赏析提供独特视角——它要求从“观者感知”与“创作者表达”的适配关系出发,解读作品如何通过视觉语言精准传递情感、契合认知。王西京先生作为中国当代人物画领域的领军者,其作品融合传统笔墨与西方造型技巧,在线条运用、造型神韵等维度形成鲜明风格,从人体工程学视角审视,恰是通过对“视觉感知规律”的精准把握,实现了“作品语言”与“观者认知”的深度适配,让传统人物画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一、线条运用:遵循“视觉动线适配”,以韵律感激活观者感知
人体工程学强调“动线设计需契合人体生理与认知习惯”,王西京先生对线条的运用,本质是通过“视觉动线的优化”,让观者能快速捕捉人物动态与神韵,实现“作品表达”与“观者感知”的高效适配。
1. 简约疏放:降低视觉认知负荷
王西京的线条摒弃繁复冗余,以“简约疏放”为核心——如《唐代仕女》系列中,仕女的衣袂褶皱仅用寥寥数笔勾勒,却能精准呈现裙摆飘动的动态。从人体工程学视角看,这种“简约性”大幅降低了观者的视觉认知负荷:观者无需在复杂线条中寻找视觉焦点,可直接通过清晰的线条走向感知人物形态。这如同人体工学设计中“简化操作流程”,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视觉干扰,让核心信息(人物动态)更易被接收。
2. 风骨飘逸:契合视觉审美韵律
其线条兼具“风骨”与“飘逸感”,既有传统书法的遒劲力度,又不失灵动流畅——描绘仕女身姿时,线条随体态起伏自然转折,如流水般连贯;刻画文人雅士时,线条则多了几分刚劲,凸显人物气节。这种“韵律感”恰好契合人体工程学“韵律适配”的原则:人类对有规律、有节奏的视觉元素更易产生审美共鸣,王西京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曲直变化,构建出符合观者审美习惯的视觉韵律,让线条不仅是“造型工具”,更成为传递人物气质的“情感载体”。
3. 精准捕捉:实现“动态-感知”直接适配
最核心的是,他的线条能“精准捕捉人物动态与神韵”——如仕女抬手抚鬓的动作,仅通过手腕处线条的细微弯曲,便将慵懒优雅的神态传递到位;革命人物的站姿,则以挺拔有力的线条凸显坚定信念。这种“精准性”是人体工程学“功能适配”在艺术中的体现:线条作为“视觉媒介”,直接对接观者对“动态与情感”的认知经验,无需额外解读,便能让观者瞬间领会人物的内在状态,实现“作品-观者”的高效情感传递。
二、造型与神韵:聚焦“认知焦点适配”,以细节传递人物精神
人体工程学强调“关键功能区需突出,契合用户核心需求”,王西京在人物造型与神韵刻画上,正是通过“聚焦认知焦点”——强化眼神、手势等关键细节,让观者能快速抓住人物内在精神,实现“造型表达”与“观者对‘人’的认知习惯”的深度适配。
1. “以神写形”:锚定认知核心,超越视觉表象
王西京始终秉持“以神写形”的创作理念,不追求对人物外貌的完全复刻,而是通过造型的适度提炼,凸显人物精神特质。如《瞿秋白》中,他并未细致刻画人物的每一处面部纹路,却通过略微收紧的下颌线条、深邃的眉眼间距,传递出人物在困境中坚守信仰的坚毅;《李大钊》则以宽阔的肩线、挺拔的身形,塑造出革命者的伟岸形象。从人体工程学视角看,这种“以神写形”恰是“核心需求适配”:观者对人物画的核心认知需求是“理解人物精神”,而非“记住外貌细节”,王西京通过造型的“去繁就简”,将视觉焦点锚定在“精神表达”上,契合观者的核心认知需求。
2. 眼神刻画:直击情感共鸣点,实现“精神-感知”直达
“眼神”是他刻画人物神韵的核心焦点——在《作家巴金》中,巴金先生的眼神温和却不失锐利,眼睑的线条略微下垂,既显岁月沉淀的从容,又藏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唐代仕女》的眼神则多为半阖状态,眼尾微微上挑,传递出慵懒华贵的气质。从人体工程学“情感适配”角度看,眼神是人类传递情感最直接的媒介,观者对“眼神”的认知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王西京精准把握这一认知规律,通过眼神的细微刻画,让观者能瞬间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无需依赖复杂背景或文字说明,便能领会人物的内在世界——这如同人体工程学产品的“情感化设计”,通过关键细节触发用户深层情感,提升“作品-观者”的互动质量。
3. 手势点睛:强化动态记忆点,丰富认知层次
除眼神外,“手势”是他刻画人物的另一关键细节——《瞿秋白》中,人物双手交握于身前,手指微微蜷缩,既显文人的内敛,又藏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唐代仕女》中,仕女轻拈裙摆的手势,手指纤细柔美,与衣袂的飘逸线条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人物的优雅气质。从人体工程学“记忆点设计”角度看,手势是人物动态中最具辨识度的部分,能有效丰富观者的认知层次:观者在记住人物眼神的同时,通过手势的补充,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状态——这如同人体工学工具的“辅助功能设计”,在核心功能(眼神传递精神)之外,通过辅助细节(手势)提升整体使用体验(对人物的认知深度)。
三、艺术融合:兼顾“传统认知与当代审美”,实现跨语境适配
人体工程学强调“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适配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王西京融合传统中国画笔墨精神与西方绘画造型技巧的艺术选择,本质是通过“跨语境适配”,既契合传统书画爱好者对“笔墨韵味”的认知习惯,又满足当代观者对“造型精准度”的审美需求,让作品在传统与当代语境中都能引发共鸣。
传统中国画注重“笔墨意趣”,西方绘画强调“造型写实”,二者看似存在差异,却在王西京的作品中实现了和谐统一。他以传统书法的笔墨为根基,确保线条的“风骨”与“韵味”,满足观者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核心认知期待;同时融入西方绘画的解剖学、透视学知识,让人物造型更精准、更具立体感——如《唐代仕女》的身形比例符合人体解剖规律,避免了传统仕女画“头大身小”的夸张,更契合当代观者的审美习惯。这种“融合”从人体工程学视角看,是“多维度适配”的典范:它兼顾了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审美需求,打破了传统与当代的审美壁垒,让作品成为连接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的桥梁。
王西京先生的人物画创作,从线条的韵律设计,到造型的焦点刻画,再到艺术语言的跨语境融合,始终暗合人体工程学“以人为本、适配共鸣”的核心逻辑——他以对“观者感知规律”的深刻理解,让作品既能精准传递人物精神,又能高效契合观者认知习惯,最终实现“艺术表达”与“观者体验”的完美统一。这种创作思路,不仅为当代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更证明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艺术领域的深远价值——无论是造物设计还是艺术创作,唯有契合人的认知与情感需求,才能真正触动人心,实现作品的永恒生命力。(参考人体工程学报导http://www.peopleart.tv/m/340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