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尺素风神:王羲之《龙保帖》的文本流变、书艺特征与唐人临本

尺素风神:王羲之《龙保帖》的文本流变、书艺特征与唐人临本

2025-10-24 15:1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 墨迹的见证:敦煌唐人临本的价值与意义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为书法史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材料。其中与《瞻近帖》同纸的《龙保帖》唐人临本,虽已残损,但其价值无可替代。

(一) 连接晋唐的桥梁

敦煌临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件有明确年代上限(唐代)的墨迹本。在王羲之无一件真迹传世的情况下,唐代摹本和临本是最接近原作的“下真迹一等”的珍品。相比于经过勾摹、刻石、拓印数道工序后难免失真的宋拓刻帖,墨迹临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书写的“原生状态”。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首先是笔锋的出入。墨迹本中起笔、收笔的锋芒,转折处的细微调锋动作,都清晰可辨。这与刻帖中经过刀工改造的“石刻味”线条截然不同,更能让我们体会晋唐笔法的精微。

其次是墨色的韵律。尽管年代久远,依然可以通过笔画的浓淡、枯湿变化,感受到书写时的节奏与速度,这是刻帖完全无法传达的生命气息。

再次是行气的连贯。刻帖为追求单字完美,有时会破坏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关系。而墨迹本中,字组间的呼应、行气的贯通,表现得更为自然生动。

(二) 勘正刻帖的参照

敦煌本作为早期文本系统的实物证据,有力地印证了《右军书记》著录的可靠性,并揭示了《淳化阁帖》系统的残缺。同时,在具体字形上,临本与刻帖也存在细微差别。例如,临本笔法更为洒脱不羁,有些结构的处理可能更带临写者的个人习惯或当时的风尚,这为我们理解王羲之书法在唐代的接受与诠释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它告诉我们,后世所尊奉的《十七帖》经典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经过历史层累建构的结果,而唐人临本则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建构过程的一个早期环节。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