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被后世尊为“尽善尽美”,其《十七帖》作为一部草书尺牍汇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历来被奉为草书艺术的“书中之龙”,是探求王羲之晚年书风与心迹的关键文献。《龙保帖》位列其中第三通,其内容为问候子侄平安、表达对妻舅思念之情的家常书信,文辞质朴,情感真挚。然而,正是这样一封短札,却在书法史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与《逸民帖》直抒隐逸胸臆不同,《龙保帖》更侧重于日常人伦情感的流露,展现了王羲之作为一位家族长辈的温情一面。其书法艺术性亦极为突出,在有限的二十字空间内,通过精妙的章法布局与多变的笔势,创造了“小中见大”的审美世界。尤为重要的是,敦煌石室所出唐人临本《龙保帖》墨迹的现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后世刻帖的、更为直观的唐代王书风貌,使得《龙保帖》成为连接晋人原意、唐人体认与宋人刻帖的重要桥梁。
目前学界对《十七帖》的研究虽丰,但多集中于整体性考察或如《远宦帖》、《瞻近帖》等名品,对《龙保帖》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尚显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书艺、临本三个维度,对《龙保帖》进行一次立体化的深入探究,旨在厘清其历史面貌,挖掘其艺术精髓,并评估其在王羲之书法传播史中的独特价值。